常有人在得知自己或者家属患有肺癌时,通过网络或者听到的一些信息,首先会想到能不能不化疗,不手术,在家里口服靶向药物。患者和家属都希望可以口服靶向药物,原因是靶向药物高效低毒,不需要反复入院,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如同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一样去自我管理,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所以被很多晚期肺癌患者和家属接受和认可。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口服靶向药物治疗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吃靶向药物吧。
下面,我们从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
一、所有类型的肺癌患者都适合靶向药物吗?
肺癌需要从病理学和临床分期两方面来确诊。病理学类型上,肺癌大致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这两大类在临床特点、治疗手段、疗效评估、预后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靶向治疗药物都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小细胞肺癌迄今尚无明确的驱动基因和相应的靶向药物。因此,对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肺癌患者,不需要靶点检测,也不考虑靶向治疗。目前的靶向药物只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二、所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适合靶向药物吗?
所谓靶向治疗,顾名思义,有“靶”才能“治”。如果没有相应靶点,那么靶向药物将无计可施。靶点是指跟肿瘤驱动相关的一些基因的变异,包括突变、扩增、融合等。目前发现了十种以上的分子靶点,其中最常见的两个靶点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突变(EGFR基因突变)和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基因融合(EML4-ALK基因融合,被俗称为ALK阳性)。
EGFR基因敏感突变在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50%,ALK阳性的发生率约为5-7%,在亚洲、不吸烟、年轻、女性患者中发生率相对较高。此外,还有ROS1、cMET、b-raf等一些罕见突变。因此,具有明确驱动基因变异的患者可以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目前作用于EGFR靶点的药物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达克替尼、奥西替尼等。作用于ALK靶点的药物有克唑替尼、阿来替尼、色瑞替尼、布加替尼、恩沙替尼、劳拉替尼等。对于具有EGFR突变或ALK阳性的患者,治疗首选作用于EGFR和ALK 靶点的药物。但对于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是无效的。因此,靶向药物只针对有相应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三、怎么才能知道是否存在靶点呢?
只有明确是否存在有可以治疗的靶点,才可以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那么为了明确是否有靶点,必须要进行基因检测。
1.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行基因检测?
约50%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存在分子靶点,尤其是肺腺癌的患者。因此,对于腺癌患者原则上均应进行基因检测。鳞癌患者有靶点的几率相对较低,尤其是那些具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的男性患者。但对于腺鳞癌(混合型)或女性不吸烟患者的鳞癌或不典型鳞癌,仍有基因突变的可能,也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2. 用什么标本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的金标准来自于肿瘤组织检测的结果。因此,对于刚明确诊断的患者,应尽可能获取足够多的肿瘤组织标本来进行基因检测。若组织标本无法获得,血液标本也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对于血液标本检测结果阴性的患者,仍需要考虑假阴性的可能。
3. 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测?
以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为例,EGFR基因突变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ALK通过FISH、PCR或者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这些都是单基因检测的常用方法。然而,随着基因组学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这些单基因检测手段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这些技术无法检测出更多潜在的少见靶点和可能与疗效有相关性的伴随基因突变;其次,单基因逐个检测需要更多的样本。基于此,FoundationOne CDx作为二代测序技术成为首个获得 FDA 批准的针对泛肿瘤的伴随诊断检测方法。二代测序技术虽然价格昂贵,但敏感性更高,检测的基因谱更广,能充分地提供相应的靶点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可能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检测到明确分子靶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
四、靶向治疗可以代替手术吗?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首先明确临床分期。经过检查完成全面评估,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临床分期情况,决定是否行基因检测,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因此,对于有手术指征可耐受手术的患者,即使有可以使用的靶向药物,目前也不可以用靶向治疗代替手术治疗。对于无手术指征或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经基因检测后方可决定是否可以行靶向治疗。
总之,靶向药物高效低毒、用药方便,对于有相应适应症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经相关检查,明确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进行基因检测,临床医生方可制定适合患者本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靶点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从而给患者带来最大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