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抗疫历程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全面复工复产的推进,孩子们都相继开学了,但风险依然存在。夏季炎热的天气,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来说,除了要预防新冠病毒外,还要注意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等病毒感染也可能悄然来袭,所以家长和老师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出疹性传染病呢?
一、手足口病
潜伏期2~5天,轻症无发热及明显自觉症状。大多初起有低热、轻咳、流涕,伴有口痛、咽痛、拒食,有的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等。
皮疹主要位于手足口、肘膝臀,对称分布。早期为红色斑疹,典型皮损为灰白色沿皮纹分布的椭圆形小水疱,周围有红晕。口腔疱疹大多位于口腔后部和软腭弓及悬雍垂上,单纯的口腔咽部疱疹称为疱疹性咽峡炎,亦可是手足口病毒感染导致的临床表现之一。手足口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并不需特殊治疗,一般1周左右即可自愈。
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间,低年龄儿多见。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或瘫痪。亦可并发肺水肿、心肌炎;严重者可死亡。不过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不到2%,家长们不要过度恐慌。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建议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能减少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可能性。
1.一般治疗:暂时隔离,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水分及易消化食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2.对症治疗:加强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及早应用敏感抗生素。可口服多种维生素。
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虽在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但得了水痘后会感到瘙痒不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水痘的潜伏期为12~21天,平均14天。前驱期为1~2天,此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之后迅速进入发疹期。水痘的发疹期为1~6天,初为红色斑疹、丘疹,经数小时发展成水疱,常对称分布。疱液初透明,数小时后变浑浊,如继发细菌感染则成脓疱。出疹1~2天后,疱疹从中央开始干燥结痂,周围红晕消失,再经几日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痕迹;继发感染者可能留下轻微凹陷性瘢痕。发疹2~3天后,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为“四世同堂”的表现。
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直至疱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水痘患者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染。带状疱疹患者可传染无免疫力的接触者尤其是儿童,使之感染水痘。水痘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轻症无需特殊用药,注意加强日常护理即可。
1.一般治疗:对于皮疹面积较大、病情较重或伴有并发症者,要及时就医,可早期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疗程5~7天,重症者可延长至10~14天。皮肤瘙痒者外用止痒药物。局部可外涂抗病毒药膏或其他抗生素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2.日常护理:对接触水痘疱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消毒,避免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开窗通风,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儿受凉。房间被褥衣物尽可能让阳光照射。
目前接种水痘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式,接种疫苗后,多数人不会再感染水痘,即使感染了,症状也比较轻微,出疹少,发热可能性较小,并且恢复更快。
三、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可经呼吸道飞沫及直接接触传播。麻疹从暴露到出疹会经过10~14天的潜伏期。患儿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均具有传染性。
最初会出现高热、咳嗽、鼻炎和结膜炎等前驱症状。3~4天后患者可出现典型的斑丘疹,常伴有高达39~40℃的发热,一般可于起病后7~10天完全康复。但麻疹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尤其容易在5岁及以下儿童中发生。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对症治疗:发热时宜用物理降温,高热时可用小剂量退热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当并发肺炎、喉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预防麻疹接种麻疹疫苗同样非常重要,家长应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和查漏补缺。
最后,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仍是预防传染病行之有效的办法,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们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多宣教,指导和监督,均衡营养,合理作息,适度锻炼,讲究卫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我们一起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