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常见的言语障碍,多发生于2-5岁处于语言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主要以交流时非自愿的出现重复(语音、音节、单词、短语)、停顿或拖长暂停为主要表现,一般儿童是由于嘴巴说话的速度无法追赶上大脑中语言形成的速度而导致的,同时受心理因素影响,在紧张、焦虑、应激及周围环境因素改变时会加重儿童口吃的发生,学龄前儿童的口吃约70%以上都可恢复,即使到了青春期也会逐渐康复。
很多学龄前儿童刚刚出现说话不流利的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这样说话很可爱,并没有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如果儿童长时间说话不流利,家长们便开始焦虑了:口吃是不是因为舌头的问题啊?口吃遗传么?为什么越纠正越严重?会不会这样下去好不了了?
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希望成为出色的演说家,下面为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小建议。
1、建议家长说话首先做到放慢语速,说话尽量清晰、流畅,尽量避免说话“大嗓门儿”。其次就是要每句话的开始轻柔的发音,这样一来可以让人心态平静,二是掌握好说话的节奏感。
2、让孩子说话前深吸气,使口肌放松,也可同时起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的作用。
3、建议可让孩子多练习唱歌、朗诵、说儿歌,一般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少出现口吃表现,因为有稳定的节奏感在里面,长此以往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增强自信。
4、若近期孩子口吃加重,尽量减少向孩子提出发散思维的问题,做到将问题局限化,如:今天想去干什么?(×),正确提问方式:今天你想去游乐园还是公园?这样可以减少口吃发生的几率,口吃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淡化。
写在最后:
当发现孩子口吃时,父母切忌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训斥及矫正,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说完,不要打断、干预,更不能让孩子重新说说到流利为止。
目前尚无研究表明儿童口吃与舌系带长短相关。孩子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若家族、周围人或小伙伴有口吃者也会增加儿童患口吃风险。大多数儿童的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好转,若口吃较严重者则建议携带患儿语言专业门诊就诊,进行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