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进行周期性的变化,其经历月经期、增生期及分泌期。月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下降,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来潮;增生期为月经周期5—14天,雌激素含量增加,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内膜的细胞数目增多,子宫内膜在此时期增生;分泌期,月经周期15—28天,黄体分泌雌孕激素,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出现分泌现象,此时内膜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子宫内膜厚薄程度是妊娠基本的条件,临床上经常将黄体期子宫内膜<7mm为薄型子宫内膜。
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
西医:年龄是造成薄型子宫内膜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流下降,雌孕激素受体减少,使得内膜增生减少,同时反复的宫腔操作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损害,影响其修复。除此之外,盆腔炎症等病变也可破坏子宫内膜。
中医:
1、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女性特殊生理经带胎产依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维持,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月经来潮,此后女性可以孕育胎儿。肾精匮乏,由肾精产生的气血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胞宫,子宫内膜的增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增生受限。
2、血液运行不畅。胞宫由胞络、胞脉与经络相联系,血液郁滞,会产生胞络与胞脉不通畅的结果,气血不能到达胞宫,胞宫失养,最终导致内膜薄。
治法
西医:西医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补充雌激素以增强子宫内膜增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血管阻塞造成的内膜缺血、发育不良,增加血液流通,促进内膜增生。同时,还可宫腔内注射药物改善宫腔环境,利于子宫内膜增生分泌。
中医:中医治疗以补肾为主,辅以化瘀疏通经络。“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可用熟地黄、骨碎补、川牛膝等补肾填精的药物,加丹参、赤芍等活血药物补肾活血,补充气血,濡养胞宫,同时增加宫腔的血液运行与营养供应,使子宫内膜正常增生分泌脱落。除中医药治疗外,可辅以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带脉、气海等穴位温肾,多层次综合治疗,可加大疗效,增加受孕的成功率。
调护
日常生活中,应规律作息,不熬夜,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运动,可做八段锦、五禽戏等,增强抵抗力、疏通气血。饮食应补充高蛋白,鱼、鸡蛋、牛奶等规律安排至三餐。保持心情舒畅,使气血不郁滞于内,综合调整保持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