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1912年由英国医生Wilson首次描述。它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病因为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铜元素代谢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肝脏疾病和以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研究结果表明,Wilson病的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患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
01铜元素在人体内的代谢
铜元素主要从日常饮食中摄入,由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后,90%~95%的铜经P型铜转运ATP酶与α2-球蛋白结合形成铜蓝蛋白,经血液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消化道是铜排泄的主要途径,它通过胆汁进入胃肠道,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只有约4%的铜是通过肾脏排泄。
正常成人体内含铜约100~150mg,是含量仅次于铁的必需微量元素。一般摄入量约为2mg/d,最高耐受量是8mg/d。铜可以和体内多种蛋白质结合,以酶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
02Wilson病的发病机制
Wilson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内P型铜转运ATP酶缺陷,造成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使得过量的铜在肝脏、脑、肾脏和眼角膜等器官内沉积,引发多脏器损伤。
03Wilson病的典型症状
肝脏症状。患者可出现肝功能不全、急慢性肝炎,后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
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症状以锥体外系损害为突出表现,患者一般表现为肌张力障碍、精细动作困难、怪异表情、吞咽困难、震颤、舞蹈、共济失调等症状;精神症状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发生性情改变、精神分裂等。
K-F环阳性。约有95%~98%的患者可见K-F环,即角膜处可见黄棕色或黄绿色色素环,为铜元素沉积而成。
肾脏症状。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以及尿酸尿等。
04诊断Wilson病的相关检查
血清铜;尿铜;血清铜蓝蛋白;脑CT、脑电图;基因检测;肝铜含量等。
总结
Wilson病是少数可治的罕见病之一,关键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在疾病早期,进行规范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寿命大幅延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可进行血清铜、尿铜检测,样品留取方法如下:
血清样品:空腹血液4mL。
随 机 尿:随到随取的尿液标本,要求尿比重 ≥1.010(勿大量饮水)。
24小时尿:准备干净纯净水瓶(2.0L左右)。从第一天早上7点开始(弃去第一次尿样),到第2天早上7点结束(留最后一次尿样),将期间所有的尿液均留到水瓶中。所有尿液称重(或测量体积)并记录,混匀后取不少于20ml送至实验室,并将总尿量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