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旅游小贴士
暑期来到,很多朋友都要去旅游了,高压氧科为您提供高原旅游小贴士!
随着海拔的增高,气压下降,虽然空气中的氧浓度仍然是21%左右,但氧分压却随之下降。在低压、缺氧的条件下,人体要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主要表现在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等。
例如,在海拔3000米时空气氧分压为110mmHg,比平原地区或者海平面的159mmHg明显下降,海拔更高的地区空气氧分压会更低。
一位小伙伴出差到拉萨开会,可能刚出机场时自我感觉还行,谁想第2天早上起来就出现了明显的头痛,好像头被暴击了一样,于是赶紧监测,发现不仅血氧饱和度下降,就连血压都高了。这就是急性高原反应。
3种常见高原病
据统计,从平原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时,50%~70%的人可出现急性高原反应。除了急性高原反应,还有两种更为严重的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在第1-2天症状最明显,后逐渐减轻,大多6-7天基本消失,少数可以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气短、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部分患者有发绀、血压升高等。
高原肺水肿
有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发绀,系本病的早期表现。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满布粗大湿啰音及哮鸣音。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高原脑水肿
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恶心、呕吐,重者昏迷。未经治疗的高原脑水肿病死率为14%。
高原旅游时怎样减少高原缺氧
已在高原
到高原后前几天要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最好从低海拔地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过渡。如果有条件,可采用间断吸氧的方法逐渐适应高原缺氧环境。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开始时大多先有高原反应的表现。研究证明,每天吸氧补氧若干小时能明显减轻高原症状。您是不是也觉得吸氧很必要呢?
吸氧方式除了去医院或使用制氧机吸氧,还有软体氧舱(微压氧舱)及高压氧治疗。
这位小伙伴出现高原反应后,马上使用了软体氧舱吸氧,不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血压也恢复了正常。拉萨的海拔为3600米左右,大气压力大概是0.65个大气压。软体氧舱(微压氧舱)可以加压0.3个大气压左右,人躺在里面吸氧,就相当于回到平原地区。除此之外,夜间睡觉时还使用了制氧机吸氧,并在车内放置了车载制氧机。经过3-4天,就适应了高原环境。
特别提醒
出现高原反应后,除了采用不同方式吸氧,还一定要警惕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发生,不可强行忍耐前往海拔更高的地区。一旦出现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需要立刻进行急救,这时高压氧治疗就大显身手了。
尚未到高原
可以在去高原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高压氧预处理为什么可以预防高原适应不全?
高压氧预处理可以提高机体血氧弥散度,增强有氧代谢,产生更多的能量,增强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减低机体损伤。
可以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高原低氧环境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紊乱。
去高原前,建议做几次高压氧预处理。
回到平原后
如果仍有不适症状,建议到当地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及时就诊。
总之,高原美景好,上高原前、在高原时、从高原回来后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
部分摘自《氧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