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106.06万,死亡病例约73.33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然而,肺癌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预防、精准筛查、规范诊疗和全程管理,患者生存率正在显著提升。
这篇文章,将带您从肺癌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五大维度,结合临床经验,全面认识肺癌。
预防:从源头降低肺癌风险
肺癌的发生是环境危险因素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控的危险因素占主导。
一级预防:远离高危因素
戒烟是首要任务: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0-25倍,戒烟10年后风险可降低50%。
环境防护:减少接触二手烟、厨房油烟(建议使用强效抽油烟机)、空气污染(雾霾天减少外出)。
职业暴露:石棉、氡气、重金属从业者应该严格佩戴防护设备,定期体检。
饮食与运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的果蔬,规律运动增强免疫力。
二级预防:肺癌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
筛查对象:年龄≥40岁且吸烟指数≥2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有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患肺癌者)、慢性肺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高位职业暴露史。
筛查手段: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金标准,较传统胸片敏感度更高,可发现直径<5mm的微小结节。
筛查:肺小结节≠肺癌 科学管理是关键
近年来,肺小结节检出率增加,尤其是磨玻璃结节(GGO),许多患者感到焦虑惶恐。
需明确,肺与外界环境相通,随着年岁增长或肺的良性疾病(如肺炎等),大都会在肺内留下痕迹,表现为CT上的“结节”,类似受伤后的皮肤瘢痕。事实上,90%以上的肺结节为良性,为炎症或淋巴结等。
1.恶性风险评估:
需结合结节大小、密度(纯磨玻璃、部分实性、实性)、形态(分叶、毛刺)来综合判断结节性质,需专业胸外科或呼吸系统肿瘤医生判断。
2.规律随访很重要!
结节的动态变化对于结节性质判断极为重要。具体随访间隔需要医生根据结节初始的情况做出判断。
对患者而言,既要重视随访,遵从医嘱,避免延误治疗,也需理性看待结节,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关注及检查。CT随访间隔无需频繁,避免过多接受放射线,增加患癌风险。
3. 磨玻璃肺癌的特殊性:
磨玻璃肺结节近些年越来越多被检查发现。事实上,对于持续存在(>3个月)的磨玻璃结节确实多为早期肺腺癌,但是,磨玻璃型肺癌呈惰性生长,进展很慢,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和实性成分不多的磨玻璃结节,一般不会发生转移。
4. 因此,是否需要手术干预以及手术时机,提倡个体化。纯磨玻璃结节持续无变化可以观察,部分实性结节若实性成分>6mm或进行性增大,建议微创手术。
诊断:精准分型 锁定“真凶”
肺癌病理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5%)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5%,包括腺癌、鳞癌等),二者的治疗策略迥异。
1诊断流程
分期诊断:评估肿瘤有无转移,包括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骨扫描、胸部增强CT、腹部CT或超声,也可以选择直接检查PET-CT加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大致分为早中期,局部晚期和晚期。
定性诊断:通过支气管镜、CT引导穿刺活检或胸腔镜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确诊,这也是肺癌确诊的金标准;
分子分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中晚期肺腺癌,需检测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指导靶向治疗。
2警惕小细胞肺癌的“隐匿性”:小细胞肺癌生长快、易转移,确诊时60%已为广泛期;典型症状主要为咳嗽、咯血、上腔静脉综合征(面部肿胀)等。
小细胞肺癌危险程度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早期发现有助于改善预后,因此,对于长期大量吸烟人群,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治疗:个体化与多学科并重
1. 非小细胞肺癌
根据分期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者联合治疗等治疗方式。
2.小细胞肺癌
局限期:肿瘤局限于胸腔内,同步放化疗,病情未进展者可以进一步接受免疫治疗;
广泛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必要时预防性脑放疗。
肺磨玻璃结节手术原则
磨玻璃结节发生转移机会低,以亚肺叶切除(楔形/段切)为主,可保留更多肺功能;根据术中冰冻病理指导手术范围,避免过度切除。
年龄大、基础疾病多、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如果切实评估需要治疗,可以选择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评估肿瘤发生进展或转移的危险性,寻求最佳的干预时机。
康复:身心同治 重返生活
肺癌康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大术后康复的关注。
1术后短期康复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疼痛管理、营养支持;
2心理支持
30%患者伴焦虑抑郁,需专业心理干预;这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良好乐观的心理非常重要,有助于免疫功能重建,减少肿瘤复发;
3长期随访
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监测复发及治疗副作用;
4晚期患者舒缓治疗
对于肿瘤末期患者,抗肿瘤治疗无效者,一味的肿瘤治疗并非上策,给予患者最佳支持治疗,镇痛、氧疗、姑息处理,提升生活质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