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首儿所举办神经发育障碍基因组变异和功能基因组学培训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9-11-21| 文章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 浏览量:476 | 【关闭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儿科疾病科研和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从全基因组层面探索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及其个体化诊疗也成为趋势。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作为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疾患的早期模式,对于研究成人脑疾患的诊疗具有启迪意义。在此背景下,首都儿科研究所于2019年11月3-4日在京举办了神经发育障碍的基因组变异和功能基因组学培训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本领域的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和临床医生,就该疾病的遗传基础、体外研究模型、遗传成果的临床转化和遗传咨询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专题报告,同时就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检测的数据解读进行了规范化培训。

  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于亚滨到场祝贺并致辞。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表示欢迎,并希望本次论坛能构建起疾病的遗传研究联盟,并针对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开展多中心合作交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基础医学院院长夏昆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人群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的精彩讲座,通过他们课题组过去近10年在中国孤独症队列中的研究以及所发表的一系列高水平论著,总结不同突变类型、不同遗传模式在不同类型孤独症中的致病特点。同时利用研究数据证实孤独症和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相关性,比如头围相关基因与孤独症之间的交叠,深入探讨了不同脑发育异常疾病的相同通路。

  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基因诊断研究室的沈亦平教授,利用儿科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的常见病种——癫痫、孤独症给大家分享了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变异分析。沈教授在去年工作基础上,指出RNA测序成为现实,也使得另外部分病种或患者的危险基因型、新致病基因不断被明确。在今后10年内,如何将罕见基因变异和常见变异相结合,准确地量化神经发育障碍程度,将是神经发育障碍遗传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指出大家需多利用欧洲和美国的两个发育障碍研究联盟的成果和基因数据库进行学习。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张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人类疾病关系》,系统全面的讲解了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致病性评估、致病性机理探索等方面的知识方法。而对于一些复杂CNV则提供了课题组的研究经验、实验操作技巧,比如CNV区域中非编码序列的评估,串联或非串联重复的精准定位,产前如何对致病性CNV进行诊断及咨询,以及多个公开数据库的联合使用。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黄海亮副研究员介绍《Fine-mapping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human complex disorders to single-variant precision》,展示了通过GWAS数据探索变异位点与疾病关系时,如何利用不同种族之间的单体型差异、疾病人群遗传度结合其他方法,如eQTLs、基因调控组学数据库(ENCODE)等,完成对致病性变异位点的精细定位。

  首都儿科研究所张霆研究员介绍《神经管畸形的表观遗传学》,系统阐述了多个营养物质(叶酸、维生素V12等)如何通过表观遗传学精准修饰基因组,从而调控胎儿和儿童早期生长发育,并以课题组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营养物质在重大出生缺陷——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营养基因组学概念,该概念对于儿童早期合理优质喂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来自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及行为神经科学系的段聚宝副教授带来题为《Using Stem Cells and CRISPR Genome Editing to Model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的精彩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患者细胞来源外周血构建多潜能干细胞(iPSC),并结合CRISPR编程技术、siRNA开展后期科研工作,指出该技术在儿童罕见病、成人常见多基因病的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和治疗机理研究中的价值。段教授最后利用精神分裂症患者来源的iPS举例,详细讲述如何利用iPS细胞系开展基因变异位点的致病机理研究。

  来自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系应明耀副教授介绍了《iPS细胞的高效分化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讲述了如何探索iPS细胞高效分化技术,以及如何利用iPS细胞结合一些高通量检测技术(高内涵活细胞成像技术平台、高通量电生理检测平台)研究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致病机理。

  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临床遗传学的Jonathan Picker医生介绍了《Clinical genetics approach to intellectual disability》,讲述了儿童智力发育迟滞的临床遗传诊断流程及临床经验在遗传诊断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基因诊断时效对帮助儿童疾病遗传诊断及治疗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静敏教授介绍了《智力障碍/发育迟缓规范化诊断、治疗与干预》,系统讲解了遗传性与非遗传性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儿童和成人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综合征和非综合征智力迟缓/发育迟缓的区别,然后就不同高通量基因组技术的优缺点、其在不同患者的诊断适应症和价值进行系统回顾,给出规范的临床遗传诊断路径。王教授多次强调临床诊断和量表检测在此类疾病的诊断和科研工作中的价值。最后就此类患者的治疗和产前预防也给与详细指导。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王琳主任医师,介绍了《全外显子测序对于儿童发育迟缓的诊断价值——来自首儿所保健科的经验》,讲述了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帮助发育迟缓儿童完成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发现的致病性变异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几个典型病例。

  首都儿科研究所陈晓丽研究员介绍了《早发性神经发育障碍的新生突变谱系》。总结了课题组约500个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新生突变特点,并与西方神经发育障碍研究数据、夏昆教授的孤独症队列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该队列的独特性,并指出系统利用规范量表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次会议讲座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专家同道们济济一堂。嘉宾的精彩介绍和点评、参会者的精彩互动和交流,让人意犹未尽。本次会议充分发挥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与临床并重的优势,提供一个儿童遗传性疾病科研和临床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医学遗传学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