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的冬天自有一番俊朗之气,隆冬时节,假山上涓涓而下的流水将冰封的潭面冲刷开来,冰层的缺口如上弦月般横卧潭中,潭内波光粼粼,潭上流水潺潺,似乎时刻在告诉人们即使是冬天,这里依然有一潭春水荡漾。苏子感叹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我自己目睹这水面的开合也快20年了,初见时尚未而立,而今早已年过不惑,水流纵是不往,情感却萦绕在侧。四季积水潭,娇而不骄,媚而不妖,千娇百媚,纫秋为佩,一个骨科医生的成长之路便在这潭美景边耳濡目染、缓缓而来。
潭水清 小桥新
在中国,学骨科的,没人不知道“积水潭”三个字,和所有人一样,在师兄弟们羡慕的目光中我自豪地走进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大门。然而,报到时面对低矮的门诊楼还是让我百思不解,这么矮旧的小楼是如何成就了“积水潭”这如此响亮的名字?
不过我对积水潭的疑惑远没有积水潭对我的拷问来的迅猛,入职教育后很快就开始轮转了。上博、硕士时,骨科是一个科室,而积水潭的骨科是七个科,面对的病种之全之多都是听过而没见过,有的甚至是闻所未闻。原以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算结束了人生中的考试,工作了才知道真正的考试又开始了。当时教育处组织的考试从最简单的临床程序开始,比如化验管的颜色对应什么标本、临床用血程序、抗生素使用等等,然后是一阶段二阶段,市里的、北医的种种考试,虽是身经百战的“老考生”,可考的内容和形式大不相同,让人应接不暇,根本无暇顾及楼层高低,潭水清浊。
考试,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轮转期间各科室虽文化风格迥异,可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患者的负责却是一脉相承。手外科轮转期间,跟王树锋主任处理一例严重损伤,需要游离股薄肌瓣重建,患者病情重,手术进展困难。下午6点开始,一遍遍地尝试、等待、重试,等到血管痉挛解除、血供通畅时已是凌晨4点了,显微外科技术所要求的精巧、坚毅、耐心在这种极难处理的病例中尽显无遗。手术结束,稍事休息的王主任又开始和我们讨论当天的手术安排了。
能胜任积水潭医院手外、创伤、小儿等科室急诊的医生,可以应对所有繁忙的临床工作,轮转期间积累的处理各种复杂损伤和因之而心态异常的患者的经验,让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逐渐由一名青涩博士生转变为一名医生了。
轮转结束,眼见潭水周围的栏杆和小桥也要修葺一新了,这时才发现潭水竟是如此清澈。春天来临,桃花红、杏花白,玉兰花儿报春来,满园子的生机勃勃,所谓医院之大,不在楼层之高,清清小潭自有一份育人化人的蓬勃之气。
不争为争争是真
小儿骨科郭源主任的严格我轮转时已颇有耳闻,回科后,在患者的体格检查、术前准备、病历书写等基本功方面虽然倍加小心,但也经常因考虑不周被训斥。然而,术前讨论的时候,科里同事们毫无顾忌地自由争论,让我知道郭主任对基本功严格要求的另一面,是对学术探讨的宽容和鼓励。主任们经常为了某个手术指征、术式而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年轻医生也不示弱,纷纷拿出自己的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据理力争。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中,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逐渐清晰,纸上学来的东西变成了临床经验,疾病的核心问题也更为明确。如此热烈的争论已成为我们科的风景线,每到周三,进修医生们都早早来占个有利位置听查房讨论,有的人因为听术前讨论居然喜欢上了小儿骨科专业,回去后改行做小儿骨科,目前早已是全国知名专家。
术前讨论时热烈争论,坚持自己观点的主任们,在做手术的时候却甘为人梯,非常注意对年轻人手术技能的培养。记得晋升主治医后,有次上手术室,和往常一样穿好刷手服,看到我的老师朱振华主任早已站在我原来所在的一助位置上,我以为主任手术顺序有变,就站在对面准备配合。手术开始时,朱主任把手里的手术刀递给我,因为这不是台小手术,我没敢接,低声问:“师父,这行吗?”还准备要说什么,朱主任居然和平时一样催促我:“怎么了?别废话了,赶紧吧!”在朱主任貌似无心实则有意的鼓励和帮助下,那台手术我非常顺利的完成了,后来听朱主任和别人聊天,才知道他带徒弟手术,比自己手术累多了,提心吊胆啊!那台手术之后,我的信心越来越足,师徒合作,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有难度的手术。多年后,当我带别人做手术时,也体会到了师父的那种担心,此时,朱主任又不断地嘱咐我,让我不但要自己会做,更要会当助手。但愿,我能。
对一位外科医生而言,手术刀永远是事业的核心,师父们术前激烈的争论和术中对手术刀的放手,其实还是在“争”,“争”和“不争”都为的是一个团队,一种传承!便如盛夏积水潭的满园蔷薇、一潭荷花,在绿树荫浓的环护中,虽不争颜色,不惊波澜,却尽显繁华之气。
“湿”人也留诗人心
“湿”人,是积水潭骨科医生自创的“雅”称,骨科的很多手术需要术中透视,为了防护X线,术中需要穿20来斤的铅衣。手术复杂时,铅衣可能需要穿4-5个小时甚至更多,一台手术下来,全身湿透,脱铅衣后从头到脚都是湿的,“湿人”的雅号,就此而来。所有积水潭骨科医生都有“湿身”的经历,没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湿身”,是不可能成为行业大师的。
创伤骨科黄雷主任和他的团队便是“湿”人中的大“湿(师)”,黄主任他们打固定针,盯着透视屏,屏息凝神,沉思良久,可能会说:“不行,还应高1毫米,靠近端2度。”然后,就毫不犹豫地把参观者认为已经差不多了的针换掉,如此精雕细琢,做出来的外架自然是精品,是经得起考验的良心工程。宋玉写美人“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这种美人未必存在,但黄雷主任团队对待手术时增一毫嫌高、减一度嫌歪的工匠精神,却实实在在就在身边。
当然了,“湿”人不是白叫的,脱了铅衣,“湿”人们的诗情画意之心凸显,他们的朋友圈里有很多文采斐然、意蕴深长、充满情怀的诗词、摄影,而其他同事们在诗心的表达上也毫不逊色,文学、绘画、音乐、体育等等方面都能见到积水潭医生的身影,有诗心诗意的医生是有趣的,是蓬勃向上、值得信赖的。便如积水潭的秋一般,潭涵秋影,月起北楼,空水澄鲜,云淡天高,纵是洗净凋叶落花,盈盈潭水也涌动着雍容华贵之气。
诚能生巧夺天工
“湿”身固然必要,可有些手术操作即使全身湿透也难以精准定位,比如儿童骺板损伤后的骨桥开放技术,以前在C臂下操作,因为定位难以精细,为了彻底切除骨桥,难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与之相似的技术难题更是脊柱、创伤等骨科各专业都面临的问题,对此,这些经历过无数次“湿身”的骨科大师们早已开始思考精准定位和降低辐射了。术中实时三维导航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一系列巧夺天工的发明创新彻底简化了手术操作,实现了几代骨科医生的梦想。人言“熟能生巧”,其实还是“诚”能生巧,因为诚,所以熟,所以巧。正是因为对患者的关爱和对事业的诚挚之心,才愿去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改进。“精诚,精艺,精心”这六字院训是写照,更是鞭策。
纵是天工无尽巧,不如人间巧无尽。刚来医院的时候,听前辈们说积水潭的这个池子是人工挖的,挖出来的土堆成了现在的假山。现在假山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下一水环绕,交相辉映,谁又能辨得出天工与人力?积水潭大师们的巧缘于诚,可能也缘于这一潭灵动之气吧!
春的朝气、夏的炙热、秋的成熟、冬的冷静,一个医生的成长之路和身边这潭美景一样,也有着相似的四季轮回。而我们是幸运的,在季节转换中,幸有老师们的呵护而顺利成长。
无影灯侧小潭静,
潭水拂桥日日新;
源远流长花自茂,
不争颜色只争春。
以此献给积水潭65华诞,
献给老师和共同成长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