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柯杨教授团队基于健康相关大数据建立 “癌症现患与生存监测”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1-03-23| 文章来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浏览量:522 | 【关闭

  2021年2月25日,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柯杨教授课题组题“Estimating cancer survival and prevalence with the Medical-Insurance-System-based Cancer Surveillance System (MIS-CASS): Anempirical study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河南省滑县的医保系统与死因监测数据,建立了数据清洗、对接、质控、分析报告的标准化流程首次报告了该地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主要瘤种的人群现患率(患病率、流行率)及癌症患者生存率,为明确当地恶性肿瘤负担及患者预后、建立健全癌症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结束了当地癌症现患及生存数据的历史。该报告第一作者为该团队田洪瑞博士,课题组负责人柯杨教授、何忠虎研究员及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Isabel dos-Santos-Silv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癌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占全球23.7%),癌症死亡病例300万(占全球30.2%)人群水平的癌症现患率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癌症监测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维度现患率衡量的是在特定时点全体人群中癌症患者的现存情况,反映癌症的人群总体负担[2]。生存率反映的是癌症患者诊疗后预后转归的平均水平,提示疾病本身致死能力的同时亦体现防控与临床诊疗效果[3]常态化的现患与生存监测能够为癌症防控相关政策的精准制定、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肿瘤防治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国际范围内,癌症的现患与生存监测主要依托于人群肿瘤登记与报告系统开展。我国的肿瘤登记工作以“监测哨点辖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报告”为主要形式,目前已覆盖我国总人口的43%。然而,由于肿瘤现患与生存监测高度依赖于对癌症患者生存状态的高标准个体化随访,常规开展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癌症现患及生存数据主要以专项科研报告形式发布[4-6]尚未形成常规工作模式

  河南省滑县地处我国豫北地区,总人口约140万,以农业人口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保比例稳定在99%以上。目前该地区尚未被国家肿瘤登记系统覆盖,恶性肿瘤的流行水平与患者生存状况不明确。

  柯杨教授课题组利用全人群覆盖的新农合报销数据”先期对2014-2018年域范围内的癌症新发病例进行识别进一步对接该县“死因监测系统”并开展大规模的个体化主动随访验证,在评估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数据清洗、对接、质控、分析和报告”的标准化流程,对该县包括食管癌、胃癌在内的主要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总体现患率及生存率数据进行了详细报告与比较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当地高发瘤种,2018年滑县食管癌现患高达99.8/10万,性别差异较小(男-女性现患率比为1.1,而同期胃癌现患率为41.5/10万,其中男性整体现患率为女性的2.3倍。食管癌与胃癌的现患负担主要集中在65-79岁人群,值得引起疾病防控与医疗保障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生存方面,滑县食管癌患者年相对生存率为39.2%,在45-64岁组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反映了近十年来在当地广泛开展的食管癌人群早诊早治科研与公益性项目的良好绩效;同时,作为非高发瘤种,胃癌患者的年相对生存率为33.3%,各年龄段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整体看,当地男性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低于女性,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尤其对食管癌患者而言,预后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年龄-性别交互作用,即随着年龄升高,癌症患者生存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最后,在深入调研当地死因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研究利用统计模拟估算了滑县主要瘤种及恶性肿瘤总体现患及生存水平。结果显示,当地恶性肿瘤总体现患率为585.1/10万,男性中现患率最高的前三位瘤种依次为食管癌、肺癌与胃癌,女性则为乳腺癌、食管癌与宫颈癌;恶性肿瘤患者总体年生存率为44.5%,其中男性为37.1%,明显低于女性患者五年生存率(51.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恶性肿瘤等重大慢病监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柯杨教授课题组前期已利用医保大数据构建了恶性肿瘤发病监测”的MIS-CASS模式[7]。此项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健康相关大数据的癌症“现患及生存监测新模式,大大丰富了MIS-CASS的科学内涵与实际应用场景该模式具有全人群覆盖、数据质量高、报告延迟短等优点为我国当前癌症全方位动态监测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实证性依据,具有明确的科学意义与公共卫生价值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康溢彩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专项基金等项目资助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