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北京市召开“三优一先”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先进基层党组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党支部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门诊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有45名正式党员,支部组织机构健全,氛围融洽。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每位支部成员在自己岗位上克己奉公,用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为新冠疫情防控、医院的长足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在一线 党员冲在前
“请出示健康宝”“请您配合测量体温”“请您填写流调表格,出示健康码”......这样的提示语,门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重复数千次。
门诊服务中心担任着门诊预检分诊的第一道防线,从寒冬腊月到盛夏酷暑,始终奋战在预检分诊的最前沿,测温、流调、登记,从未懈怠。清晨7点,工作人员就到岗忙碌起来,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位入院者的体温测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协助患者扫码及审核扫码信息。
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责任重大。遇到不理解的患者和家属,工作人员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解答。预检筛查工作压力大,耗时时间长,为了提高预检筛查效率,减少聚集,门诊服务中心发挥年轻人多的优势,在预检分诊的岗位上群策群力,不断梳理筛查流程。
为了保障门诊筛查工作顺利进行,明医馆和治未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也投入到预检分诊支援的队伍当中。
明医馆每天早上派出两名护士在门诊大厅进行测量体温和预检分诊的工作。治未病科每天派三名医护人员分别负责门诊大厅及肝病门诊扫码及检查核对工作。
由于就诊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手机扫码截屏功能,每一名医护人员都会不厌其烦地指导其具体操作,并主动帮她们完成扫码工作。有的老人使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医护人员就拿自己的手机帮其验证。少部分患者开始不太理解,嫌麻烦,甚至提出质疑,医护人员则会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协助其扫码完成行程查询,进入门诊就诊,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门诊支部全体党员积极投身到预检分诊督导工作当中,每日7:00-16:30分为3个时段,分别承担车辆、行人通道的秩序引导,双码查验,以及不具备条件患者的手工登记工作。为不造成患者拥堵滞留,工作人员经常顾不上喝水,一心只想尽快有序地疏导患者。无论是烈日当天还是狂风暴雨,门诊支部党员均尽职尽责地进行防疫筛查,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精细化服务 支部办实事
为全面落实预检分诊三级筛查分诊体系,确保迅速、有效、无漏点甄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避免交叉感染,制订三级预检分诊制度,细化一级预检分诊方案,将预检分诊前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预检分诊前移至患者到院前。
严格贯彻落实非急诊全面预约、分时段就诊制度,落实“一室一医一患”、“一患一陪护”制度,简化办卡、退费、停诊流程,开展互联网诊疗。增加两处户外自助区,延长服务时间至晚10点,患者无需进入门诊大厅即可提前完成取号、化验单打印等操作,有效分流患者,提高就诊效率,最大程度避免人员聚集,患者就医体验大幅提升。
核酸检测门诊 汇集战“疫”力量
为更好地为愿检尽检和应检尽检人群服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于2020年6月24日成立核酸检测门诊,市民可通过京医通或114预约,一站式完成预约、取号、缴费、采样工作。
“请您取下口罩,张开嘴,啊……”核酸取样队队员对每位受检者重复这句话,同时手里还不断地操作:用手消液消毒,拿采样管,核对姓名,拆棉签,采集咽拭子样本,将样本装入无菌采样管中,将采样管固定放好,再用手消液消毒……十几秒就完成了一次采样工作,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着几百遍。
在严寒中采样对于医务人员更是挑战,手心、肩背、肚脐、脚心贴上暖宝宝已经成为标配,虽然有这些“神器”助力,但还是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尤其是采样人员每采集一个标本后要用手消液消毒,手指就会变得更加僵硬。此时采样人员顾不上冻得红肿的双手,一心只想着取样快一点、再快一点,让大家少排队,少受冻。
在封闭的核酸检测采样室中,让平常很多简单的事情都变得不简单,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时间久了还会有缺氧的感觉,对人的体力耐力要求都很高。医务人员们用冻僵的双手一次次完成“稳、准”的采样操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顺利进行。
酷暑中,医护人员隔离衣里面浸满水珠,内穿衣已经湿透,但仍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为保证检测井然有序,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简化就诊流程,检验结果通过微信推送,把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在每一个服务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