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北京中医医院王笑民教授研究团队发现肝素酶对肿瘤恶性进展的重要作用
发布日期:2021-08-17|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医院| 浏览量:555 | 【关闭
  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研究团队在肿瘤微环境与转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为肿瘤的预后判断、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及深入认识肿瘤的恶性进展病理过程等提供实验证据。
  该项研究由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王笑民教授研究团队与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学中心Jin-Ping Li教授团队、以色列Rappaport理工大学医学院综合癌症中心Israel Vlodavsky教授团队合作完成,学术成果“Significance of host heparanase in promoting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在国际学术期刊《Matirx Biology》(IF2020=11.583,生物学1区)发表,已被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杂志引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不仅包括肿瘤细胞自身内在环境,也包括人体脏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多个方面所组成的整体环境,肿瘤组织与微环境的“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环境对肿瘤的恶性转化至关重要,寻找微环境中特异指标,是肿瘤预后判断、早期诊断的重要科学问题。
  肿瘤微环境中的硫酸乙酰肝素酶,是哺乳动物体内特异性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硫酸乙酰肝素的内切糖苷酶,可调节多种生物活性,肝素酶对肿瘤进展的大部分影响与其介导肿瘤-宿主交互对话,启动肿瘤微环境以更好地支持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功能有关。
  文章的研究结果强调了机体肝素酶在介导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和系统性因子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机体肝素酶水平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为探讨肿瘤恶性转化提供新思路,研究中发现的硫酸乙酰肝素酶有望成为肿瘤恶性进展预测性生物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对于患者预后判断、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什么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开展肿瘤恶性进展病机机制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合作团队中方负责人王笑民教授认为,基于整体观念对肿瘤患者辨证论治,既要辨别肿瘤局部的“病”,又要考虑患者整体的“证”,把中医的“宏观”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微观”细胞生物学相互结合,治疗方面以瘤体本身、瘤体微环境及人体状态相结合,实现西医精准靶向与中医药整体调控的治疗模式。
  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气虚)、血液高凝及肿瘤局部血管异常增生状态(血瘀)、肿瘤异常增生转移(癌毒)。那么“虚”“瘀”“毒”的瘤体微环境特征如何?能否找到综合调控“虚”“瘀”“毒”的关键微观指标,为中医药整体调控寻找精准靶点?肝素酶直接破坏细胞外基质为转移创造条件(毒),促进血液高凝、利于肿瘤细胞改造血管加强血供(瘀),并严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气),是符合“虚”“瘀”“毒”特征的微观指标,这是该研究以肿瘤微环境及肝素酶为切入点研究肿瘤病理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对于微观靶标肝素酶病理功能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肿瘤恶性进展的中医病因病机,从“益气活血解毒”角度探寻有效抗肿瘤中药。
  本研究由中国、瑞典、以色列三方合作研究完成。第一作者张甘霖副研究员为中药药理学及生物药理学博士(法国)、生物学博士后(瑞典),研究团队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已建立合作关系及良好的运行机制。
  王笑民教授研究团队致力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基础研究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综合研究模式,即在机制明确清晰的前提下,发挥中医药多靶点的治疗优势,实现“基础科研-临床实践”的转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医学人才。
  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外国专家局、北京中医医院人才培养出国基金、瑞典及以色列相关研究基金支持。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