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关于做好2021年援疆医疗队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北京中医医院于2021年3月26日选派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杨迎同志赴新疆和田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助工作。2022年1月5日,杨迎同志圆满完成援疆任务,顺利返京。
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程军,带领党委办公室、党支部及科室相关人员到机场迎接,欢迎杨迎同志胜利凯旋,同时对家属的奉献与支持表示感谢和慰问。
赴疆前,杨迎同志积极报名参加援助工作;赴疆后,她迅速适应了两地的饮食、文化及语言差异,积极投入工作,为提高受援医院放射诊疗水平贡献力量,获得了科室及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年里,杨迎同志在和田县人民医院审核CT及MR报告5000余人次,开展院级以及科室讲座15次,扩充了MR影像诊断疾病谱,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师带徒两名医生,每月利用县医院的实际病例备课讲座,总结常见病例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帮助学生们从实践到理论得到全面提升。
杨迎指导学生影像诊断及鉴别,以“师带徒”的模式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援疆这一年里,杨迎同志躬身力行留下技术,至心诚恳培育人才,真诚热情服务患者,践行着“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不负“北京专家”称号。
北京市援疆医疗队凯旋而归
杨迎:我的援疆答卷
“援疆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北京中医医院援疆医生杨迎回想起在田县人民医院工作的点点滴滴,感慨地说:“我给援疆三问交上了一份答卷。”
2021年3月26日,作为第十批第二期援疆医生,杨迎带着“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三个问题踏上了援疆之行。
援疆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带来技术,更让技术“带不走”
“我工作的地方是和田县人民医院,承担着和田地区大部分百姓的就医需求。”杨迎回忆说,“当时一到医院,我就跑到放射科,想知道自己一个搞影像的,都能干些什么?”读片子、写报告、审报告......杨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一个月下来,她找到了“援疆为什么”的答案。和田地区的医疗技术相对薄弱。“医院放射科的硬件还是不错的,CT、磁共振等检查都可以做,但是软件相对薄弱一些”,杨迎边发现问题边做培训计划,数月下来,她整理了厚厚一沓的培训内容。
科室小讲堂上,同事们认真聆听,专心笔记......面对如此强烈的学习愿望与热情,杨迎心中“为什么来援疆”的抽象问题变得非常实在具象。“帮助她们,历练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当地影像学诊断能力,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就是我的援疆任务”。
援疆是一份付出更是一分收获:
攻疑克难,发挥影像科医生更大价值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杨迎发现和田县人民医院门诊及收治住院病人主要集中在结石、结核等疾病。科室同事对于急腹症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影像诊断还掌握不到位。她利用现有实际病例制作课件,及时讲课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同事们对于常见急腹症的影像诊断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杨迎结合当地高发疾病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讲座,一步步培养当地医生形成完整的影像诊断思维。
杨迎医生进行术前CT定位,与外科医生研讨手术方案
逐步积累疑难杂症影像诊断案例。杨迎帮助和田县人民医院建立疑难病例追踪制度,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后方医院每周举办的线上病例讨论会,一年来医院放射科影像诊断水平以及逻辑思路取得长足进步。
多学科援疆医生在放射科会诊
“我加入了急诊重症组、慢病康复组、妇儿组三个医疗小组,形成合力,不仅帮助当地百姓解除病痛,自己也收获了成长。”杨迎回忆说:“我参与急诊重症组工作最多,每次脑外科急诊手术,都先CT明确诊断、协助定位,我也会进到手术室做手术巡回,协助脑外科手术。”
工作之余,杨迎积极参与罕尔日克镇、巴格其镇卫生院、新区产业园、郎如乡卫生院、实验中学义诊活动,小型义诊活动10余次。帮助朗如乡卫生院放射科建立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体系。
援疆是一份经历更是一种精神:
躬身力行留技术,至心诚恳育人才
转眼间,一年的援疆工作结束了,看着熟悉的医院和可爱的同事们,杨迎回想起刚入疆时,由于语言不通,同事们给她做翻译的场景;回想起在科室小课堂上,学生们渴望学习的热情;回想起患者的信任与感谢……
践行“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是杨迎的信念,她希望为期一年的医疗援疆工作的涓涓细流汇入长期建疆的国之大策,无声润物,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