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23点,国家冬季两项比赛场馆兴奋剂检查站依然灯火通明,兴奋剂检查官王利军正在用英文向一名外籍运动员介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尿样和血样采集过程中,他全程不能接触样本,直至样本瓶密封结束,并监督样本传送至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检测的各项操作规程,才能确保样本的真实有效性”。
两次“触奥”深感荣幸和自豪
王利军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是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2022年1月27日收到冬奥会官方邀请时,他难掩兴奋和激动之情,“北京冬奥会是重大国际赛事,我能有机会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深感荣幸和自豪!”
这不是王利军第一次“触奥”了,在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时,他就作为大学生社会志愿者在崇文门地铁站服务,负责场馆路线指导。他说:“北京是一座举办了'双奥'的城市,我也是一名参加'双奥'的医务工作者,人的一生能有这段经历是值得狠狠被纪念的,这不仅是荣誉,也是对于祖国的责任。”
全力确保检查工作“零失误”
王利军介绍,兴奋剂检查主要是在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通过采集运动员尿液、血液标本,送往兴奋剂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检查运动员是否有相关的违规药品摄入,保证赛事公平公正。兴奋剂检测也是不定时、不间断的,在早6点到晚23点的各个时间段,以及休息、度假、训练、参赛等不同阶段,运动员都有可能被抽查。
兴奋剂检查对每位运动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不仅对运动员的成绩有影响,还会涉及上诉等纠纷,因此要在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国际检查机构(ITA)以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工作人员监督下完成。
在王利军看来,要做好兴奋剂检查官首先要有严谨的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其次要一视同仁,不论运动员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都应给予尊重,展现出大国风度。2020年底,王利军参加了理论和实操的专业培训,并通过了全英文实景模拟工作程序考核。进入场馆工作后,每天都有业务培训,要针对各个场馆发现的细微问题进行调整。此外,奥组委邀请的3名国际检察官会不定时参与检察官工作,“我们要全力确保检查'零失误',在国际友人面前显示出中国人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为健康奥运贡献一份力量
按照疫情防控需求,为了保障运动员和检查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兴奋剂检查工作流程做出了调整和优化。在检查过程中,全部人员佩戴N95、KN95口罩,检查官需要穿隔离衣、佩戴防护面屏等防护工具。
2月5日开赛第一天,冬季两项场馆接到兴奋剂检查管理中心(DCCC)的通知,一名外籍运动员是新冠疫情的密接人员,需要按照二级防护措施接受兴奋剂尿样检查。此时在检查站等待区值班的王利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检查任务。
虽然之前经过多次操作演练,但穿上防护服、隔离衣等装备真正面对新冠病毒密接人员时,王利军发现言语交流和动作指导仍有部分阻碍,细心的他提前对面屏进行了防起雾涂抹处置,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受到雾气的影响。王利军和挪威籍国际兴奋剂检察官一起与运动员充分沟通防疫操作要求,取得了他的理解和配合,整个检查过程非常顺利。
目前,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冬季两项比赛场馆已产生8枚金牌,兴奋剂检察官工作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王利军说:“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兴奋剂检察官的默默付出,作为无声的裁判,我们通过另一种方式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按照上级工作要求,日前,首都儿科研究所离退办积极组织老同志收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线上专题宣讲”视频。老同志们学习热情高涨,踊跃在微信工作群中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共有80名老同志参与学习,提交感想感言34篇。
此次学习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利用“北京老干部”APP和微信工作群等新媒体,让老同志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学习后,收获满满,深受启发。我们退休的老同志、老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