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hank from my heart for all the doctors and nurses the hard work and help they safed my child. I will never forget they kindness.”近日,拉斯洛(化名)的妈妈给感染科医生杨维依发来微信,感谢首都儿科研究所医护人员及时救治自己的孩子,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彰显了中国医生的勇气和担当。
2月23日早上7点,感染科的电话急促响起,“我是境外集中隔离点,这里有一名2月20日从匈牙利入境的4个月宝宝,今天早上出现发热、咳喘的症状,是否可以收治?”“可以让患儿和家长叫120救护车到我们医院就诊”。值班医生挂了电话后,立即通知科室主任邓莉和护士长高丽华,同时启动了入境人员隔离点患儿就诊流程。
8点50分,患儿和家长到达医院,经过发热门诊专用通道进入感染科,感染科医生杨维依、护士王卓艺负责接诊患儿。进入负压隔离病房后,孩子妈妈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表达,“今天早上出现发热,咳嗽加重,而且是类似小狗咳嗽的声音”。杨维依为患儿查体时发现,孩子的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了170次/分钟,初步考虑是急性喉炎,2度喉梗阻。她立即让护士为患儿上监护、吸氧、雾化、抽血化验。
经过雾化及吸氧治疗后,患儿仍然呼吸急促,而且无法进食,孩子妈妈很焦虑,杨维依耐心地向家长解释,“孩子目前考虑是喉炎,血象很高,有细菌感染,需要输注抗生素,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救治他”。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循环差,静脉穿刺很困难,护士长高丽华得知后,立即穿好防护服进入负压隔离病房,协助治疗护理。邓莉主任在观察室,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不平稳,离氧状态下,经皮氧饱和度只有80%,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马上联系重症医学科会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霜查看患儿后认为,“要给予对症补液,保证液体入量,完善血气分析,酌情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儿的病情明显好转,家长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此时的医护人员早已汗流浃背,直到患儿的呼吸平稳一些,他们才轮换着去吃饭、喝水。
当晚23点,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医护人员陪同他完成常规肺部CT检查,却意外地发现有一个纵隔肿物。第二天一早,医务处紧急召集防控办、院感处、护理部、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胸部及肿瘤外科、放射科进行会诊,制订下一步的检查治疗方案。
考虑到患儿病情严重,需要24小时全程陪护,但只有一位家长陪同就医,而且对做雾化、拍背等护理方法都不熟悉,医护人员干脆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也承担了下来。感染科的人手不够,重症医学科曲东主任安排了卢秀秀医生和张利箭护士支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入负压隔离病房的三组医护人员需要封闭管理,离开工作岗位后,还要在专门区域隔离24小时,两次核酸阴性后才能回家。为保证患儿的治疗护理连续顺利,高丽华护士长一直坚守在发热诊区,困了累了就在洁净区休息一会,直到患儿出院后,她才离开岗位。
经过3天的悉心治疗与照顾,患儿的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于2月25日下午由120闭环返回隔离酒店。
疫情常态化以来,国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感染科“防线”不松懈,制定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联合多科室协作,提高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我所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