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在一线 共奋战——坚守中的北京中医医院急诊人全力守护患者健康
发布日期:2023-01-06|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医院| 浏览量:85 | 【关闭
  “患者83岁,新冠阳性,目前意识模糊,呼吸困难……”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内,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救援。昏迷的患者被120急救人员送入急诊,医务人员迅速跑过来进行抢救,奋力将已经垂危的老人从生死线拉了回来。
  这样的救援其实每天都在发生,12月开始,急诊每天的接诊量迅速攀升,比平时的接诊量增长了近8倍,急诊科主任姚卫海介绍:“最多的一天接诊400多人,患者以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的危重症为主,症状从病毒感染引发的高热、咳嗽,发展为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呼吸衰竭、心梗和脑梗,大部分患者都亟须救治,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无论是精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就诊高峰,保证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急诊科紧急调整工作班次,大家少休息一天,多工作一天,尽最大力量增加每个班次的医护人员数量。医院全力支持急诊科,不仅选派精干的医护人员支援,还及时补充呼吸机、输液机等设备。协调各病区积极收治患者,切实做到‘急诊-留观-住院’的无缝衔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拼在一线
  我们一起 扛过最艰难的时刻
  “接诊量最高峰的那些天,我们是真‘急’啊!”急诊科二线医生刘琳回忆起最艰难的时刻,仍然记忆犹新。
  首先是为患者急。患者数量激增,超出了平时急诊床位和设备的承载量。没有充足的设备和床位,家属的陪护椅、行军床都住上了患者,过道、角落、诊室,只要是能塞下床的地方,都成为了临时床位。而且不少都是危重症患者,设备不够的时候,医生和护士用氧气袋和球囊为患者提高供氧压力,几位医护人员轮流不间断人工给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患者。
  其次是为自己急,病毒来势汹汹,对于医生护士也是毫不手软。当时科室医护人员相继感染,队伍迅速减员。最难的时候,一个班只剩下1名医生和3名护士。“想着能够多分担一点是一点,真是‘着急’自己怎么还不退烧。”每位医务人员都恨不得自己能马上康复,只要不发烧了,大家就申请返岗与同事们并肩作战。
  林晓烁是急诊科年轻的“老医生”,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场硬仗考验,提起最紧张的那个夜班,还是历历在目。“开始几天,我们收治的患者几乎都是用急救车或者轮椅送来的,高热、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的患者比例很高。”林晓烁回忆说,“当时,急诊大厅里不仅挤满了患者还停着四五张急救车的转运床。‘这是心跳骤停患者,快让开!’伴随着急促的呼喊,一位患者被120急救人员推到大厅中唯一一个小空地。我冲到大厅中央,就这一块空地了!快,就地心肺复苏。我和急救人员将患者放到地板上,跪在地上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一边询问急救人员相关情况,一边和护士交代后续工作。‘准备好氧气袋,把诊室的床推出来。’”经过十余分钟的抢救,老人被迅速转入留观室继续治疗。
  “暖”在一线
  守望相助的坚实“医靠”
  工作强度大,难度高,休息少成为当时急诊科的常态,急诊人在坚守中感受着彼此的温暖。已经下白班的医生看到夜班医生被层层患者围着,忙的抬不起头,他们选择留下来支援。在突发情况频发的急诊,在同一时间段可能会有两三位病患需要救护,一位护士被“掰”成两三个人使用,晚八点到早八点的夜班忙得“脚不沾地”成为了当时的常态。
  超负荷的工作,让医护们很疲累。但让大家倍感宽慰的是,“这一次遭遇急诊高峰,病人和家属都很理解,排那么长时间的队,催促我们的很少。听到患者说‘姑娘你别着急,我等会输液就行,你们这工作强度也太大了,我们也都是有儿女的人,看着你们都心疼啊!’感觉有患者的理解,我们累也值了。”
  诊疗工作没有可削减的内容,能削减的只有休息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看到医务人员长时间工作滴水未进,有的患者说:“大夫,我这有饼干,你吃点东西吧,这都2点多了。”“谢谢,我们有饭的,就是这会太忙了,没时间。患者少点了,我们就去吃饭,谢谢您。”
  互相理解,成为医患之间的默契。
  守在一线
  是急诊人的责任更是信念
  每天,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们都在为抢救生命而超负荷工作,他们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动作越来越迅速,交代病情越来越细致。他们深知,家属多么想更多了解病情,希望家人早点恢复。因为他们的父母、兄弟或者孩子也在发烧,也在咳嗽,甚至正在抢救。
  彭伟作为科室副主任,担任急诊长白班,每天都在诊室和留观病房里忙碌。“12月以来,彭主任几乎没休息过。”医生刘琳说,“她在一层忙着救治患者,她的老父亲在二层抢救。老人90多岁了,需要气管插管。”一边是需要救治的患者,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老父亲,彭伟的脚步更快,诊疗更专注,她说我相信医生会全力抢救父亲,正如我们坚守在急诊阵地,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一样。希望大家都能闯过这一关。
  “真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每一位患者都救回来。”在急诊工作了十几年的护士刘馨蕊说,这次来就诊的不少都是多年的老患者了,心中更多了一份关切。每看到患者又“闯过一关”,医务人员的心底里都会松一口气。大家希望尽快度过这波高峰,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但此刻,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唯有坚持。
  战在一线
  中西医结合 打有准备的仗
  “这次就诊高峰虽然来得突然,但这场硬仗也是有准备之仗。”姚卫海说,“我们一直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治疗方案的调整,尤其是第九版治疗指南,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讨论治疗用药等。作为中医医院急诊科,我们为急危重症患者对症治疗同时,都会第一时间使用中药,留观患者的治疗会全程都有中药的参与。”
  中药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姚卫海解释,对于这次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发热、咳嗽等症状,第一时间服用中药,可以透达外邪,达到解热的效果。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血流动力学障碍、休克时,服用中药可以起到益气、回阳、固脱、救逆的作用。在后续的治疗中,中药全程参与,可以有效调理身体机能,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处方,对症治疗,加快恢复。
  这里是对速度与生命的考验,救护车的鸣笛声、护士急促的脚步声、医生关切的诊查声、患者不安的问询声、各种救护仪器的滴答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没有停息。急诊人直面危险与挑战,扛起抗击新冠肺炎 “第一关”的重任。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坚守是每一个宽街急诊人的信念。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