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为一名8岁患儿成功实施心腔内超声指导下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这是我所首例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射频消融,也标志着我所在儿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患儿乐乐6岁半时发现室性早搏,先后尝试了多种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服药一年多均无效。后来,乐乐运动时早搏有显著增多,不得不免体,体重的迅速增加导致肥胖、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2月4日,乐乐一家辗转来到我所心血管内科,石琳教授团队考虑乐乐为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约占所有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病例的4%-10%,属于难治性复杂性心律失常。因为药物治疗往往无效,同时乳头肌解剖结构复杂,凸起在心腔内,且随着房室瓣的关闭和开启舒缩剧烈,影响导管贴靠和稳定,常规三维标测消融无法精准定位,而且儿童由于心腔空间小,操作空间有限,手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手术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消融难度远大于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针对这一难题,自2021年心血管内科就选派优秀人才外出进修,不断精进技术,并引进精通儿童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江河教授加入团队,不断壮大手术人才队伍,为成功开展此类手术打下基础。同时,科室购入了目前最细的直径仅为2.6mm的心腔内超声导管,为手术精准定位标测保驾护航。
石琳教授团队对乐乐的病情进行了研判,尽管手术难度大,但如果精准标测也有治疗成功的希望,在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超声导管配合CARTO3电生理标测系统进行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
术中运用2.6mm心腔内超声导管,同时与我所CARTO3电生理标测系统配合,放大影像至屏幕,在屏幕影像协助下熟练构建心腔三维模型,确定乳头肌位置,并反复调整导管位置,寻找消融靶点。通过这一“神兵利器”,江河副主任医师很快锁定乳头肌病灶,精准而稳定的贴靠消融导管,经过放电消融,顽固的室早消失,手术成功了。而且超声技术避免了频繁X线透视,大大减少了辐射,实现了复杂心律失常的绿色电生理。
看见乐乐恢复正常的心律,医护人员十分欣慰,家长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也激动地流下泪水,连声道谢,不断称赞首儿所医生的高超技艺,终于治好了困扰多年的疾病,孩子可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和运动了。
心血管内科石琳教授团队多年来攻坚克难,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心脏病患儿。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技术水平屡创新高,利用高精尖技术助力越来越多的患儿恢复健康,充分彰显了我所建立研究型和创新型医院的宗旨,以及在首善之区为患儿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未来一年,科室还将开展危险旁路冷冻消融术等新技术,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儿童心律失常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