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北京胸科医院:胸部肿瘤诊疗“体系化”建设让肿瘤“慢病化”不再遥远
发布日期:2023-04-14| 文章来源: 北京胸科医院| 浏览量:73 | 【关闭
  肿瘤,社会大众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恶性肿瘤,谈癌色变依旧是大众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肺癌因为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独占鳌头”严重威胁着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面对肺小结节的惴惴不安,疑难重症的其道无由,晚期肿瘤的心灰意冷,不同阶段的患者有着不同的焦虑,如何能更好地预防胸部肿瘤?手术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晚期了就等于无药可救了么?这些大众关心的内容在北京胸科医院的胸部肿瘤诊疗“体系化“建设中将变得不再犹豫,而随着该体系的不断完善,胸部肿瘤患者将迎来更多希望和曙光,胸部肿瘤在北京胸科医院也将被贴上“慢病”的标签。
  肺癌“体系化”建设崭露头角
  “之前的肿瘤治疗各个学科很少形成合力,都是能手术的去外科,不能手术的去内科,这当中可能存在很多信息差,让治疗过程存在事倍功半的现象。而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界限,集中各个学科的力量,建立起一个治疗体系,从医院的角度关注每一名患者,用全体专家的力量服务每一个患者。”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张同梅表示,在中国,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排在第一,严重威胁着社会大众的健康,应该让更多人重视肺癌,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方案。
  她说,在北京胸科医院,肺癌“体系化”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指的是从大众预防到早期治疗,再到晚期缓解一个整体化的服务过程,但其实它更多的是通过医院多学科的协同,对患者进行多角度、精准化治疗,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提升大众对肿瘤的关注认知,让已经发病的患者得到最有效和最全面的治疗方案,从实质上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降低肺癌发生率,提升肺癌早筛率,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对此,医院发动专家进入科普领域,向大众传播肿瘤防治科普常识;充分发挥自身专科特点,在全北京市率先建立了肺内结节、早筛早诊、靶向治疗耐药、罕见靶点、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特殊门诊;引入心脏、呼吸、重症、消化等学科为胸部疑难复杂患者治疗保驾护航。
  胸外科专家刘志东介绍到,医院的肺癌“体系化”建设让多学科一起出谋划策,解决了很多手术禁忌区域的痛点,让之前很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得到了手术机会,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这些让北京胸科医院的胸外科不仅能够完成肺结节的微创手术,还在纵隔大肿瘤、隆突再造成型、腔静脉置换等疑难复杂的大手术上游刃有余。“我们的四级手术占比达到61.2%,微创手术占比达到58.8%,在北京市属医院中排名第一,这些都得益于医院的肺癌‘体系化’建设。”刘志东说。
  “我们的肺癌‘体系化’建设还表现在晚期患者治疗方案的多元化上。”肿瘤内科专家胡瑛说,“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这些治疗方式怎么能更好地组合非常重要。靶向耐药了并不代表药物就此失效,我们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的组合来寻求再用靶向药的机会;局部立体化放疗可以为中晚期患者增加手术机会;有些中晚期患者用外科与内科的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肺癌‘体系化’建设取得的结果,通过多学科讨论及协作,与其他学科团队协同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肺癌专病医联体”两年有效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早癌发现率
  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是癌症防治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够更早的发现,除了通过科普提升社会大众意识外,北京胸科医院给出的答案是,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基层医生,通过提升他们的水平,织起一张筛查网。对此,在通州区卫健委的支持下,由北京胸科医院组织的“肺癌专病医联体”在2021年4月应运而生。
  如今两年过去了,包括19家社区服务中心和3家二级医院在内的22家医联体单位,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早癌发现的生力军,共同建立起了肺癌早筛早诊早治、规范诊疗以及康复、随访、长期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肺癌一体化管理平台,肺癌防控的关口也得到了前移。两年里,北京胸科医院开展了10多场培训,同时3个肿瘤科室精准对接5个社区,再加上建立起网络远程会诊平台,影像共享平台,实现了人员、技术“双下沉”的服务,提升基层医生肿瘤早诊水平,帮助他们进行诊断,让更多肺癌患者在基层及早被发现,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机。
  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介绍到,肺癌专病医联体的初衷,是建立城市副中心区域性肺癌专病医疗中心,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基层,为通州区的老百姓最大程度提供便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最先进的肺癌诊疗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分级诊疗,经由北京胸科医院肺癌专病医联体的绿色通道进行筛查诊治,回归社区进行后期随访、康复治疗,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少花钱、长生存,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他还表示,北京胸科医院成立京东第一家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广泛服务于周边居民。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APP、小程序、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入口进行线上咨询、复诊、回访、开药等流程,便捷诊疗流程和咨询,提高就诊效率。
  32年抗癌路讲述肺癌“慢病化”不是梦
  随着北京胸科医院肺癌“体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更全面且更有效的治疗服务,胸部肿瘤正一步步朝着“慢病”转变。今年已经95岁高龄,与肺癌斗争了32年的黄志华老人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每天清晨,鸟巢公园里都会有这样一位老爷子,在这里喊一喊,释然一下自己的心情。他就是黄志华,一个走了32年抗癌路的老人。看着他矍铄的样子,听着他虽沙哑却还很有力的声音,我们丝毫感觉不出他95岁的影子,更看不出他已经患癌32年。
  时间回到1991年,那时黄老爷子刚刚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4年,正打算享受天伦之乐之时,病魔从天而降。黄老爷子第一次被查出患有肺癌。这让本来欢乐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研究所的协助下,黄老爷子住进了北京胸科医院。医院决定对他手术治疗,在这里,他的左肺下叶被切除了。术后初愈,禁受了一次病魔折磨的黄老爷子淡定释然,他决定笑面人生,快乐的活好每一天。
  就这样,几年的快乐生活过去了。然而,病魔并没有忘记他,1994年10月,他再次被发现肺上长了个肿瘤,这次是右肺中叶。面对现实,黄老爷子并没有害怕,他相信并且他有信心能够再次战胜病魔,这也让他第二次住进了北京胸科医院。
  手术很成功,黄老爷子又挺了过来。这更让他决定要积极地活着,要快乐的活着。此后,1998年,2006年,肺上再次长出肿瘤,黄老爷子又分别做了两次伽马刀手术,他都快乐的走了过来。
  到现在黄老爷子已经走过了32年抗癌路,他说他是成功的,他的经验在抗癌路上是宝贵的。他决定团结带领周围的病友们一起抗癌。每天早晨,他会带着病友一起练练功,一起喊喊声,一起聊聊天,告诉他们要积极面对。不仅如此,黄老爷子还自编了一套抗癌操,现在他的队伍里有了很多知心病友。
  黄老爷子告诉我们,他现在肺上依然还有一个肿瘤,但他坚定要继续开心,继续乐观下去。他说,只要他能在世一天,他就一定要鼓励所有周围的患者乐观、向上。
  95岁的年龄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算高寿,而对于一个患癌32年的老人来说更是一个奇迹。在黄志华32年的抗癌路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全天下,癌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面对,乐观向上,科学救治就能够战胜病魔。
  在北京胸科医院推行肺癌“体系化”过程中,像黄老爷子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很多患者因此获益,生命周期得到延长,他们都在北京胸科医院多元化、精准化的治疗与帮助下获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近五年,北京胸科医院救治的肺癌晚期患者数以万计,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生命时间也得到了有效的延长。
  战未来,在科普中完善肺癌“体系化”建设
  4月15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4日,北京胸科医院举办了“肺部更健康,胸科在行动”——北京胸科医院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会上,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庞宇主持了“肺结节科普树”栽培启动仪式。他讲述了一个患者20年求医路给肺癌长生存带来的启示,将大众最为关心的科普问题,通过10片树叶进行了生动的科普讲解。据了解,北京胸科医院将以“从健康到健康”为题,组织全院专家一同策划并制作肺癌全生命周期科普系列视频从肿瘤的防治到患病的原因,从肿瘤的手术治疗到靶向治疗,从保持良好的心态到积极面对生活,该系列科普视频将云集北京胸科医院各科专家大咖,用他们的经验与学识为大众打造精彩有趣的学习平台。庞宇书记表示,虽然目前在各种平台上均有相关科普材料,但内容相对单一,本系列作品将以一个人完全健康状态、出现呼吸道症状、肺部阴影、肺部结节、临床诊断、治疗、术后康复、定期复查,最终到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全过程科普讲解并传播给大众。该系列视频知识点覆盖全阶段人群,受众群体广泛,为不同阶段的患者树立信心,提供多途径治疗科普常识。他说,今年6月“科普树”的视频和文字版将正式推出,为大众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矩阵式、看得懂、听得明、行得通的科普宣传。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