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专项“人源干细胞类器官模型高通量制备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项目启动会在院内召开。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处博士陈琪,清华大学科研院项目部主任朱付元、高级主管曹立鹏,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小宁,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胡宝洋,南华大学副校长王福俤,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梁兴杰,中国药科大学教授金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学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赵宏,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临床转化科学中心主任王韫芳等项目咨询专家、项目和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研究部部长赵邑主持。
陈琪代表“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专项组织单位表示,本项目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也是专项部署的重要方向之一。生物中心作为专项受托管理机构,将继续认真,履职尽责,为项目做好支撑服务工作。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表示,本项目依托我院和医科院肿瘤医院两大临床研究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研究,相信将为我国类器官肿瘤精准医疗研究提供持续支撑和应用示范。朱付元希望发挥清华大学工科方面优势,推进医工结合的学科交叉,以推动项目的执行与完成。张萍对项目表示了充分的重视与全力支持,她表示我院将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助力本项目的目标实现和产出创新成果。
在本次会议上,项目组成立了王小宁、胡宝洋、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惠利健、金亮、梁兴杰、王福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佑春、张学工、赵宏组成的咨询专家组。朱付元和张萍为项目组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本项目组特邀刘心、赵宏、张学工和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生举正,分别从与项目相关的基因及时空组学、类器官与精准诊疗、数智精准医疗以及糖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目前聚焦点及主要工作,为本项目提供相关技术建议。
项目负责人王韫芳和各课题负责人王艳、梁琼麟、朱红梅,分别从项目课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计划、实施关键节点、组织管理机制、成果呈现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就项目预期成果及后续推广落实计划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的全面正式启动。未来,各参与单位将按照项目总体目标及实施计划,根据项目和管理单位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并确保项目任务圆满完成。
“人源干细胞类器官模型高通量制备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项目,由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东大学、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共6家在临床肿瘤学、肿瘤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科学、糖生物学等拥有国际领先学科优势单位,围绕消化系统干细胞谱系发育与肿瘤起源异质性的关键问题,聚焦特定谱系上皮细胞损伤与肿瘤恶性演变过程,开发百万级类器官制备培养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从宏量(升)类器官库到微量(微升)单个目标类器官的贯通培养和多维度自动化监测,构建生理/病理类器官资源库,整合临床表型组和类器官多维多源数据,建立疾病关联类器官数据库和智能整合系统,为我国类器官与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和示范。
该项目的开展将为我国类器官与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动类器官技术在临床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程,显著提高我国类器官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并为干细胞专项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材料基础、技术支撑和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