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市教育两委在全市教育系统范围内开展“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五届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我院副院长吴青青讲述的育人故事《肩负为医为师的双重责任 幸福感是双倍的》荣获一等奖。
吴青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超声科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超声学系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十四五项目首席专家,牵头制定了中国《超声产前筛查指南》。曾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第十二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授予第五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中国分会执行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兼影像组组长。
《肩负为医为师的双重责任幸福感是双倍的》
我的学生告诉我,“吴老师,您就是我心中的那盏明灯,驱散我们身边的黑暗,指引我们探索医学的边界,为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造就英才。”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太高了,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直到那次我收听《新闻联播》听到一个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全身热血沸腾,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有意义。
我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医师,亦医亦师,我同时实现了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两个梦想,幸福感是双倍的。就像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当医生的教师有双重责任,既是灵魂工程师,也是健康工程师。”
唯有热爱,才能坚持。这是我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做一名医生不容易,做超声医生整天在小黑屋里给病人和孕妇胎儿做诊断也很辛苦。
我从事妇产科临床及超声诊断工作30多年,对此深有体会。出诊、办会、病例随访,工作汇总,学术课题,翻译教程,大样本统计……尽管忙到起飞,也不能有一丝疲惫和烦躁。很多超声医生视力下降,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超声室常年拉着帘子,医生们早出晚归,几乎晒不到太阳……然而如果再选择,我还是会做一名超声科医生。因为我见证过奇迹,被一些医院已预判了“死刑”的孩子,凭借一张张精确的超声图像和诊断经验而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至今健康成长,家庭幸福。我也见证过医患真情。孕妇的忐忑和紧张,医生是可以感觉到的,有些孕妇躺在检查床上,肚皮都是硬的,这时我就会一边跟孕妇说话,一边做检查,慢慢地,孕妇的心情就平复了。我认为医患关系的维护绝不是靠“套路”,而是靠同理心。对于一些可治愈的新生儿疾病,如果确诊,我甚至会为这些准妈妈们提供“增值服务”,帮助这些产妇提供更好的救治机会。
面对生命,不留遗憾。做超声科医生不容易,做产前超声诊断,更难。胎儿是微缩版的成人,但疾病的复杂程度、凶险程度与成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超声医生好比勘探者,要通过探头和影像去追寻这些疾病的蛛丝马迹。探头捕捉的黑白切片,就像一张张通行证,决定着这些尚未出生的宝宝们是否有资格借由母体顺利渡入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超声医生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压力大,责任更大。“你不要以为胎儿什么都不知道的。有的胎儿嘴巴有问题,当探头扫过嘴巴的时候,她有时候会捂住,不让你看的!”在我看来,尽管尚未经人事,甚至眼睛还没张开,但这些机智的宝宝们始终保有对生最本能的渴望。我时常告诉我的学生们,面对生命,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对于那些当年处在“留与不留”边缘的孩子,但凡幸运地“被留下”,我都格外关注,有时间就会问问这些孩子的近况。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个孩子妈妈打电话,我问她“孩子上学还好吧?智力怎么样?”妈妈告诉我“都挺好的,就是戴眼镜呢。”我连忙追问“那你们小两口戴不戴眼镜?”“也戴的。”这个孩子妈妈给我提个醒,解决“小眼镜”的问题刻不容缓了。
杏林春暖,后继有人。教书育人几十年,全国各地都有我的学生,为妇幼健康保驾护航,我很欣慰。他们有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有的成为硕士生导师,开始带新的学生,加入了我们的事业;有的作为建院以后最年轻的医师获得了高级职称;有的成为国家专业学会中的青年委员;有的成为博士后继续在妇幼保健的科学研究中探索……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不止,为妇幼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我在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里,看到大家在妇产超声学科中不同领域拓展新的天地,也看到自己努力搭建的平台成为学生们展示自己本领的舞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我想我做到了。
感恩之心,诚信教育。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都汇聚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希望得到一个答案。产前超声是胎儿畸形的最佳诊断方式,然而隔着孕妇及胎儿的两层肚皮,要诊断几公分、几毫米的异常结构,还要结合孕妇、胎儿不同系统中不同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及准确诊断,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精细的操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深厚的人文关怀。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学到这些:对胎儿晶状体等微细结构的观察,对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例的准确诊断,还有对于患者的关心和呵护。“吴老师经常告诉我们,我们是第一个听到这个生命心跳声的人。这让我感到使命的神圣感。”我的一个学生说。
有位高龄孕妇,孕期辗转了几家医院,不能确诊,纠结孩子可否留下来。到我的门诊后,我仔细全面探查,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判定,孩子出生后有手术治疗的机会。于是孕妇决定保留孩子继续宫内观察。一次次检查,一次次担心,终于孩子顺利出生并进行了成功的手术治疗。孕妇在孩子出生后,专门为孩子起名“念恩”,并带着锦旗来感谢,感恩医生、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我常常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坚守正道。“我们的数据一定要真实,留底保存,不能有一点弄虚作假”,这是我对他们科研诚信的教育。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我是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忘不了妇幼健康人的职责。回想二十多年前,我公派出国留学一年学习产前超声诊断,回国时因为行李严重超重,开箱检查时“小袋子”、“小管子”、一沓一沓的英文复印资料……散落一地,我恳求航班负责人,“请一定让我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我牵头制定了我国的超声产前筛查指南,将国际先进水平诊疗技术向全国级别诊疗中心普及;在妇幼保健管理方面,着手解决青少年“小胖墩、小眼镜”等社会性问题和加强高危孕产妇救治网络,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为妇幼人群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我看到了,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现在,我们在国际妇产超声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超声大会上,我们有自信发出“中国声音”。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望过去,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多少人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潜心育人,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成为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我听到了,中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我希望一批又一批的“大国良师”可以脱颖而出,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