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
儿外科病房里的“超”级守护
发布日期:2023-12-07| 文章来源: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浏览量: 16 | 【 关闭】
初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外科病房,暖洋洋的。床旁,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曹战江正一边操作超声,一边柔和地帮一名术后6月大的患儿放深静脉置管。“小宝宝血管细,尤其新生儿,股静脉又细又软,只有两到三毫米。但他们又需长时间输液,放置深静脉置管能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带来的刺激和损伤,有利于宝宝恢复。”曹战江轻轻地说道。 超声引导穿刺的熟练应用,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和训练。入科后,每一名医师都会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学习看图像,分辨血管的走向与位置,定位穿刺点等,对每一个流程做到了熟于心。“一有空,我们就拿着超声探头在自己腿上观察血管,有时还用凉粉当模型反复练习技术。”血管外科医师李子澎说道,“看到我们的努力能为宝宝们恢复助一点力,心里也觉得很开心很温暖。” 如今,血管外科不仅常规开展了婴幼儿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植入等高难度深静脉置管,还协同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其他科室常规开展成人输液港植入术、中心静脉置管术(CVC)、PICC等血管操作,利用超声降低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风险,并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准定位导管位置,省去了术后复查胸片的步骤,避免导管位置不理想的情况。 静悄悄的病房里,带着PICC的宝宝睁开了双眼,他慢慢地晃着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一点小的举措,能够守护孩子们更好地度过生命中暂时的低谷,很有成就感。我们坚信在医学的帮助下,他们都会战胜疾病,天真可爱的笑容,一定会重现在他们的脸上。”曹战江坚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