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医院工作动态
第五届结核病临床与检验创新研讨论坛带来好消息—— 多项精准快速诊断在路上 将助力临床治疗与检验无缝对接
发布日期:2024-04-30| 文章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浏览量:2 | 【关闭
  结核病血浆基因检测可以准确区分结核病患者和潜伏性结核患者;中国自己的结核病疫苗已经进入I期临床试验;舌拭子、深喉唾液检测15分钟能够给出很精准的结核病诊断。在427日的全国第五届结核病临床与检验创新研讨论坛上,多项精准、快速的结核病临床诊断技术成果和结核病临床试验、管理等多个妙计良策接踵而至。这些新技术的横空出世与中国结核病诊断领域的厚积薄发将助力检验与临床治疗无缝对接,更高效、更快速、更精准的发现结核病,与临床诊疗一起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早发现是结核病防治第一道关口

  “结核病治疗离不开有效的药物,更离不开快速且精准的诊断。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预后,结核病更是如此,早发现、早治疗、规范化能够有效的控制结核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因此我们需要更快速的、更精准的、更具有性价比的诊断方法,来助力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在检验论坛上,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介绍道,“耐药结核病、患者发现、医疗水平是当今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这当中,结核病患者的早发现是结核病防治的第一道关口,因此高效、快速、精准的检测诊断方法直接决定着结核病患者后续诊疗、管理的成效。”

  

  李亮表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舌拭子、深喉唾液等一系列快速检测诊断方法已经在路上,它们把以往几天甚至两个月的检测时间直接缩短到15分钟,且特异性较好,能够尽早发现潜在结核病患者。未来,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普及,新药的引入与研发,治疗方案的多样化,社区筛查的主动发现,快速精准的医学诊断将成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上的多架马车并驾齐驱,为中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结核病潜伏感染检测或成破局者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结核病检测诊断方法越来越丰富,很多检测手段对结核病潜伏感染的诊断也越来越精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逄宇教授发布了潜伏感染结核诊断的筛查新靶标。他介绍道,在潜伏感染结核诊断—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的基础上,他筛选出获得能够高度区分结核感染、活动性结核病的新型标志物CXCL9CCL8,将IGRA传统方法诊断灵敏度提高了20%,从灵敏度87.9%,特异度79.8%提升到灵敏度91%,特异度99%,能够很准确的区分潜伏感染者和结核病患者,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精准的诊断以及充足的治疗空间。“未来,结核病潜伏感染检测的不断发展,将能够对结核病的临床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更快速的给出结核病的感染诊断,同时还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对未发病的感染者给出合理的预防措施,进一步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逄宇还表示,北京胸科医院在疫苗研发领域也初见端倪,他们多管齐下开发的新型纳米融合膜疫苗和mRNA疫苗已经完成临床前评价,表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预计将在未来成为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干预手段。

  

  论坛上,颇具亮点的还有深圳大学陈心春教授,他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结核病患者血浆miRNA临床多中心研究的经验。他通过新筛选出的9个血浆miRNA生物标志物,建立起一套基于15个基因标志物的结核病诊断模型,能够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筛查和鉴别诊断,克服了早期结核病患者无痰或痰检阴性等诊断难题,目前基于该技术的试剂盒已经获得专利授权,并很快推向市场。

  临床、检验同心可断金

  与往届检验论坛不同,第五届结核病临床与检验创新研讨论坛上出现了很多临床医生的身影,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沙巍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并在论坛上分享了她的经验。她说,临床诊疗依托实验室检查结果,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依赖这些结果。临床医生有了强大的检验后盾,更多的时候要根据临床经验结合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与此同时,临床医生的经验也能够给予检验部门很多数据和创意,如果能够多联合、多沟通,将会更好的推动检验诊断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出。

  

  她举例说,对于新诊断技术的引入,临床科室在积极配合的同时,要对检测结果与治疗效果进行匹配、反馈,从而得出新检验诊断技术的易用性和有效性,因此临床工作对检验能够起到导向性作用,双方应该更多的深入合作,无缝连接。

  第五届结核病临床与检验创新研讨论坛为期两天,主题是“自强不息,研‘核’是非”。论坛由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主办,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和潜伏感染专业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承办。论坛邀请到王黎霞、高洁、谭耀驹、高谦、刘宇红等39位教授分别围绕抗结核新药临床研究最新进展、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结核病免疫学研究进展、结核潜伏感染诊断和特殊人群诊疗防治研究、结核病分子诊断与临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全国21个省98个医疗机构的近300名医务工作者参与其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书记潘军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结核病防控形势严峻,问题挑战仍然众多,其中结核病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此次论坛能够积极交流结核病诊断、治疗、预防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分享临床诊疗和防控实践的宝贵经验,促进结核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结核病研究的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全国结核病防治能力和科研能力。

  

  他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是一所以胸部疾病为诊疗特色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作为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结核病防治技术依托单位,医院始终为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服务,尤其是在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新技术评估与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国家队作用。医院先后牵头成立了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全国结核病医院联盟以及全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等,为提高全国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结核病诊疗事业的发展不断提供动力。

  在讲演中,潘军华还提出“去中心化的临床试验”(DCT)建议。他介绍,传统临床试验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存在一些短板,而DCT具有可以改善受试者可及性和便利性、收集更多数据、加快受试者招募、减少受试者脱落、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与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研究成本等特点,这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和效率。他表示,后疫情时代,传统临床试验向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转变,过程充满了各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DCT的实现对提高临床研究效率、扩展临床研究路径、丰富临床研究数据采集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北京自贸区建设,国内外有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企业落地北京自贸区,可催生更多的合作,同时政策门槛的降低将加速更多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在京医疗机构应将注重提高临床研究创新能力,助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达133/1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例)。中国2022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8万,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排第3位。”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