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坚守;医学的精神,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追求。今天起,宣传中心将推出“点滴”新闻专题,聚焦医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步精进、每一次感动……在这里,“点滴”不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彰显着专业精进的高度,传递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从一滴水珠折射阳光,从一个瞬间见证永恒。“点滴”新闻专题将通过记录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我们每一位员工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推动医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始于细节、成于专注,共勉!
在肿瘤治疗的浩瀚星海中,腹膜癌曾是一片被忽视的“荒漠”。患者一旦确诊,往往被视为进入终末期,生存希望渺茫。然而,李雁教授用近三十年的执着与创新,在这片“荒漠”中开辟出一条生命之路。从基础研究的点滴积累,到临床技术的精进突破,再到国际舞台的铿锵发声,他的每一步都诠释着“点滴精进”的力量。
从零起步:基础研究的深耕与突破
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疗,李雁始终聚焦于癌转移的机理和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他师从我国著名肿瘤外科学专家杨国樑教授,潜心研究胃癌区域转移和结直肠癌局部复发转移等临床难题,不但练就了扎实的肿瘤外科基本功,还发展了一套维持和促进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免疫力的实用技术。
随后,在汤钊猷院士指导下,他建立了全球首个逐级转移的人肝癌细胞模型系统,提出“肝癌逐级转移学说”和“癌转移综合防治学说”,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研究让他深刻意识到:癌转移并非不可控的“洪水猛兽”,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生物学过程。
在武汉大学工作期间,李雁围绕癌转移思考新的研究方向。癌症三大转移途径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而肿瘤学界对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已有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规范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唯独腹膜种植转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生存期不足半年。李雁发现,腹膜转移本质上是区域性扩散,而非全身广泛转移。这一颠覆性认知成为他攻坚的起点,从2003年开始,李雁就聚焦于全力攻克腹膜癌难题,开辟了征战癌转移的新领域,在武汉大学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全方位攻坚团队。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他验证了“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可行性,并设计出低毒高效的分子靶向药物。2005年,他与杨国樑教授合作完成中国首例CRS+HIPEC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这一成功案例,点燃了腹膜癌治疗的希望之火。
临床精进: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技术必须扎根临床,才能真正造福患者。”李雁深知,单次手术的成功远非终点。他带领团队系统构建腹膜癌综合诊治体系:
1. 诊断革新:建立血清学与影像学诊断标准,破解腹膜癌早期检测难题;
2. 治疗规范:制定CRS+HIPEC操作指南,明确手术适应症与风险评估;
3. 循证支撑:开展腹膜癌流行病学研究及系列临床研究,证实CRS+HIPEC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相关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
鉴于李雁在腹膜癌研究领域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多次获邀在国际大会上汇报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并成为国际腹膜癌联盟(PSOGI)的执行委员,参与制定了国际腹膜癌诊疗指南。同时,李雁还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腹膜癌专家共识,腹膜癌诊疗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李雁开展查房
为了更好地推广腹膜癌综合诊治技术体系,使得更多腹膜癌患者获益,2015 年,李雁离开了已成为经验丰富的腹膜转移癌治疗中心的武汉大学,先后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建腹膜肿瘤专科,李雁带领团队通过CRS+HIPEC技术体系诊治腹膜癌患者超3000例次,不仅惠及国内的广大腹膜癌患者,更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埃及、越南、西班牙、多米尼加等国家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和治疗。
破壁拓疆:从中国标准到国际引领
李雁的“精进”不止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学科发展。他参与筹建多个腹膜肿瘤相关专业学会,牵头制定首个五部腹膜癌诊疗专家共识及行业指南,出版三本腹膜肿瘤学专著,填补国内空白;多次举办腹膜癌诊疗技术学习班、主办第12届国际腹膜癌大会等专业学术会议,牵头成立“腹膜肿瘤学专科联盟”,大力培训腹膜癌专业人才,建立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
与此同时,他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圈:担任国际腹膜癌联盟(PSOGI)执行委员,参与制定全球诊疗指南;推动腹膜癌国际联盟中国中心和欧洲腹膜癌学院中国中心落户北京,并引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为PSOGI认证的“卓越中心”,与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挪威等多个国家交流合作,建立了腹膜癌综合诊治新技术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标志着中国从“跟随者”迈向“引领者”。
从武汉到北京,从首例手术到国际标杆,从一片空白到硕果累累,李雁用半生诠释了“点滴精进”的真谛——在无人问津处开疆拓土,以科学家的严谨与医者的仁心,铸就了一座属于中国腹膜癌研究的时代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