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强调医者要有仁爱之心,要广泛地救助众人,这句话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中国传统医患关系最动人的底色。华夏文明对医患关系有着深刻的诠释:它绝非是施救与被救之间冰冷的交易,而是以心印心的生命修行。即便在现代医学器械的声响回荡于诊室之时,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依然为医者仁心的温度标定着刻度。从事临床工作十余载,我愈发觉得,医患之间的救治,实则是一场奇妙的缘分。
两个月前的那个傍晚,北京的寒意依旧刺骨。一位白发苍苍的妇女,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神色焦急地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一位背着大包、跑得满头大汗的男士。我打开那单薄的包被,眼前是一个刚刚出生五天、体重不足五斤的小家伙,他周身泛着病态的金黄,精神萎靡。这是我与轩轩的一次相遇,也是命运悄然埋下的伏笔。
五斤生命里的惊涛骇浪
通过沟通得知,轩轩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知这是相对简单的室间隔缺损,家人决定留下他。五天前,轩轩在当地医院平安降生,体重2500克。当地医院为他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认了先心病的诊断,但因医疗条件有限,无力救治,只能让他紧急出院,转往上级医院。
当听诊器贴上轩轩的胸膛,我听见了全收缩期的响亮杂音,与当地医院的诊断相吻合——室间隔缺损。而此时,小家伙已经三个半小时没有吃奶了,因为家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喂养,他们只知道,把孩子送到医院就有了希望。看着反应微弱的轩轩,“新生儿低血糖”瞬间在我脑海中闪过,这可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我立刻从门诊紧急呼叫新生儿内科的院总。他反应迅速,为轩轩开启了绿色通道,让他直接住进病房。喂奶、监护、吸氧、化验、检查……一系列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等我结束门诊工作赶到病房时,轩轩的状态已经平稳下来。在接下来的一周住院治疗中,新生儿内科的同事们为轩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他的心脏问题也逐渐明晰。随着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轩轩吃上了强心利尿药,顺利出院。
在刀尖上跳芭蕾
谁也没有想到,闯过第一道生死关的轩轩,会在满月之时,因一场肺炎再次命悬一线。心力衰竭让他呼吸急促,烦躁哭闹,心率达到每分钟200次。就这样,我们再次相遇,我成为了轩轩的主管医生。经过一番治疗和调整,轩轩终于达到了手术指征。
手术台上,轩轩那仅有鸡蛋大小的心脏,是如此的脆弱。体外循环机开始运转,主刀医师手持柳叶刀和针线,在这小小的心脏上修补缺损,每一个动作就如在蝉翼上绣花。幸运的是,手术顺利完成。然而,术后轩轩又遭遇了一道难关:气道出血。经过三天全力以赴救治,血止住了。“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陪着轩轩一关一关地闯。术后两周,轩轩成功转入普通病房,重新回到姥姥温暖的怀抱。
六斤重的生命契约
出院那天清晨,轩轩裹在绣着卡通图案的抱被里,安静又乖巧。当我抱起他准备告别时,他那双小小的眼睛盯着我,不哭不闹,仿佛在用他的方式向我表达感谢。出院前,我们为他称了最后一次体重——3.1公斤。六斤的轩轩,还是那样小小的,抱在怀里软软的。这段特殊的医患缘分即将画上句点,我在心中默默祝愿:愿你在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后,未来能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医学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平衡。当我们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时,收获的不仅是某个病例的成功治愈,更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誓言的生动诠释。每一段医患缘分,都是一堂珍贵的生命教育课,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到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爱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