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李女士(化姓)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不慎跌倒,急诊科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抵达并将其运至急诊进行详细检查。李女士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率、呼吸、血压均无法测出,生命体征在这一瞬间归零。
生死一线:众人合力抢回生命
急诊科抢救团队迅速紧密配合启动抢救流程,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外接简易呼吸器开始供氧,建立双静脉通路,供氧、快速补液复苏,启动呼吸机辅助通气。
经过争分夺秒地抢救,奇迹终于出现了——李女士自主心跳恢复。但危机远未结束,她的生命体征仍不平稳,随即转入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危机叠加:肺动脉高压与右心衰竭
医疗团队询问病史得知,李女士半个月前曾乘坐飞机,之后便持续出现胸闷症状,但她并未予以重视。结合李女士相关情况,医疗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怀疑肺栓塞为本次急性发病的主因。为了明确诊断,迅速展开一系列检查。肺动脉CT三维成像显示左肺肺动脉栓塞,D-二聚体显著升高,随后完善的CT肺动脉造影可见肺动脉充盈缺损,这一系列检查结果明确证实了肺栓塞的诊断。
李女士转入ICU时,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急性肺动脉高压、循环不稳定,医护人员立即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可见右心室明显扩张,左心室受压而呈现典型的超声下的“D字征”表现。
治疗肺栓塞应迅速给予溶栓治疗,然而随后检查更显示出矛盾而棘手的病情,李女士呕吐物及大便潜血均呈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而刚经过心肺复苏,出血风险极高,溶栓治疗受到极大限制,不能贸然采取激进的治疗手段。经过多学科讨论,医疗团队决定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中药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案。
ICU团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引入中医综合疗法。针刺治疗方面,团队选取膻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通过提插补泻等手法,调和气血、缓解胸闷呕吐等症状,改善患者身体整体状况。中药治疗方面,先后予四妙勇安汤通脉活血,改善肺栓塞导致的血脉瘀阻;枳实薤白桂枝汤宽胸理气,缓解患者胸闷胸痛效果;平胃散化湿健脾,改善腹胀、反酸等症状;后期予沙参麦门冬汤滋阴润肺,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肺组织。此外,还采用耳穴压丸、穴位贴敷、艾灸、热奄包等其他外治法配合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李女士复查超声心动显示,右心扩大及肺动脉高压较前好转,肺动脉高压转为轻中度,成功脱离了呼吸机的支持。
步步为营:从ICU到康复出院
随着病情的好转,ICU团队又为李女士安排了系统的康复训练。除了个性化的中药汤剂治疗,医生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进行耳穴压丸治疗。
此外,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在李女士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的搀扶和鼓励下,开始短距离的行走练习,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恢复,患者行走的距离和时间不断增加,肌肉力量得到锻炼,心肺功能进一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急诊科与ICU的接力救治后,李女士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经过数天专科中西医调理后,李女士脱离了经鼻高流量氧疗。入院21天后,李女士康复出院,她感慨道:“这次劫后余生,让我真正体会到医者仁心和中西医结合的力量。”
久坐不动警惕肺栓塞
由于飞机空间小、活动范围小,容易导致乘客双腿血流滞缓形成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液回流到心脏时,就可能引发肺栓塞。
同理,不仅是乘坐飞机,长时间乘坐汽车、火车等,或者是术后长期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风险。
肺栓塞起病急骤,漏诊率高、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疾病里的急危重症之一。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本例患者出血风险与血栓矛盾并存,西医抗凝为基础,中医协同打破僵局。针刺与中药不仅缓解症状,更调节整体气血,为脏器功能恢复赢得时间。
在肺栓塞的救治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针刺治疗胸痛能迅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患者的痛苦,稳定病情;中药通过整体调理,促进肺栓塞、呼吸衰竭、右心衰竭的恢复,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与恢复能力。彰显了传统医学在现代急危重症救治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