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市医改五项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的上海市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下简称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于今日正式启动,通过推进‘健康信息网工程’的建设,将为市民健康提供更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4月12日本市召开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大会。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副市长沈晓明出席大会并讲话。
上海卫生系统将积极推进“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重点包括以下五方面:①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和医保系统,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②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③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④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⑤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形成“一个网络,1+18个星形数据中心,一个核心数据库,二个门户、主动被动二种调阅方式,多种协同模式。”
“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内容:
——建设统一规划的市区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整合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其中,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
——建设统一标准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有:①儿童保健:如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儿童健康体检信息等;②妇女保健:婚前保健服务信息、妇女病普查信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信息、产前筛查与诊断信息、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等;③疾病预防:预防接种信息、传染病报告信息、死亡医学证明信息等;④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病例管理信息;⑤医疗服务:临床检验检查报告、用药信息和住院病案首页信息等。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的人群为上海常住居民,同时为到上海就诊的外地患者建立电子医疗服务记录。
——建设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基层医疗机构中首先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该网连通的信息系统包括医疗服务相关的HIS、CIS和LIS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传染病报告系统、肿瘤报告系统、儿保系统、妇保系统、计划免疫系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系统等。该网总体存储架构采用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1个市级数据中心:存放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主索引、个人基本信息和近期的主要医疗服务记录信息。医联数据中心存放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18个区县卫生数据中心存放区县医疗卫生单位产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信息。市级数据中心和各分中心之间按统一的规范进行实时或定时的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加强相关基础性工作。(1)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社区信息系统功能标准、最小数据集标准、区县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规范标准、代码标准等。(2)完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在“公卫应急系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卫生网络平台,特别在区县网络平台的双向互通和网络带宽等方面加强建设,保证项目顺利实施。(3)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包括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PACS、LIS、RIS等系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为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奠定基础。(4)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制定《社区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在此基础上,规范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使得健康档案数据能够在社区医生提供服务的过程被自动采集,通过标准的规范自动更新到电子健康档案,同时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能够通过各种辅助系统为社区医生的服务提供有效帮助,使社区的健康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及时。(5)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条线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改变原有垂直到底的数据采集方式,更好地利用区县和基层单位采集的数据,使数据采集更高效、更正确。(6)与医保结算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健康档案信息与医保收费等相关信息的共享交换,为开展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智能提醒以及增强医保监督检查能力提供支撑。
通过“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可为广大病人就医、改善服务、确保质量带来“六大”益处:
——为市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及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服务,减少往返奔波;为市民提供网上预约、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和自我健康管理。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健康信息交换共享。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交换包括同级医疗机构横向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纵向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两个“任何”。即任何一位在市内联网医疗机构就诊过的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可以被任何一家联网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业务规范制约下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医疗差错。
——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全程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监测指标实现全程跟踪。市级医院的慢性病患者就医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实现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智能提醒。在各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实现联网医院内患者近期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节约费用。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院际协同医疗。实现三级医院对郊区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咨询;建立医院之间的影像会诊、病理分析等协同医疗服务。
——支撑医疗改革。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基本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