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药械管理>>公众服务
安全用药问必答
发布日期:2013-07-02| 文章来源: 北京宣武医院| 浏览量:548 | 【关闭

  1.什么叫药品不良反应?

  答:药品能治病但也可能发生有害的反应,我们常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国际上给药品不良反应下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用药不当(剂量、途径等)、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有害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分为两类: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为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一般发生率较高、容易预测、死亡率也低,常与用药剂量有关。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阿卡波糖引起的腹胀等。而B型反应与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一般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在具体病人身上难以预测,有时皮肤试验阴性也会发生,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等。

  3.为什么要警惕药品不良反应?

  答:如前所述,有些药品不良反应是难预测的。而且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有限(500-3000人),病种单一,多数情况下排除特殊人群(老人、孕妇和儿童),因此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难于发现。有些问题必须在大范围使用后方能发现。因此,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应警惕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

  4.什么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它算不算药品不良反应?

  答:药品对于人是一种外来的"异物",人的身体生来就有一种对"外来异物"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本来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是这种反应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过敏反应是人体对药物一种超出限度的反应,它本质上属于一类免疫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属药品不良反应。

  5.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答:不是。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国内外都是如此。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6.药品有不良反应就等于药品质量有问题吗?

  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一个是“合格药品”,一个是“正常用法用量”。“合格药品”是指该产品在上市时,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也可以理解为药品质量是不存在问题的。故药品不良反应一定不能与药品质量问题混为一谈。

  7.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答:一般来说,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多药合用,有些老年人还服用一些保健药品,所以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慎重,用药剂量要适当,应遵医嘱用药,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8.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答: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中枢不良反应;四环素、米诺环素、诺氟沙星等药物能影响幼儿或儿童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等。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9.服药时为什么不能饮酒?

  答:酒中含有乙醇。乙醇除了加速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外,也能诱发药品不良反应。长期饮酒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使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增加。特别是服药时饮酒,可使消化道扩张,增加药物吸收,从而易引起不良反应。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时饮酒,则可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造成危害。另外,有些药物能加重乙醇对人体的损伤。例如,雷尼替丁可减少胃液分泌,加重乙醇对胃黏膜的损害;甲硝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加重乙醇的中毒反应。因此,服药时不宜饮酒。

  10.不同的人服用同样的药,为什么有的人有不良反应,有的人没有不良反应?

  答: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11.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答:许多药物能引起或加重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常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镇静药、氯丙嗪、苯妥英钠、消炎痛、异烟肼、利福平、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及某些抗肿瘤药等。

  肝功能不好的患者要避免服用能加重肝脏损害的药物,服用其它药物也要严格遵守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用药过程中还要定期作肝功能化验,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马上停药,改用其他药。详细情况要向医生、药师咨询。

  12.肾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答:许多药物能加重肾脏的损害,例如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链霉素、庆大霉素、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有肾病史的患者,开处方前应提示医师,并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或向医务人员咨询。用药时一定要遵守医嘱并阅读说明书规定。

  13.用药为什么要遵说明书规定的剂量?

  答: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一般是指18-60岁的成年人一次用药的平均用量或用量范围,低于这个量就可能没有疗效,超过这个量就可能引起毒性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由于人类的个体差异,有些对药物作用敏感的人,在这个剂量范围里也能出现有害反应,应该引起注意。

  14.如何正确理解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答: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一般包括对这个药品各方面的简单介绍,患者服用前应该认真地阅读,特别要认真阅读其中本品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目前有些说明书的内容介绍不易理解,例如不良反应方面,列出常见、偶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示为:十分常见(≥10%),常见(1%~10%,含1%),偶见(0.1%~1%,含0.1%),罕见(0.01%~0.1%,含0.01%),十分罕见(<0.01%)。

  15.国家为什么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答:国家建立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发现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对有关药品加强管理,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16.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17.什么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18.如何判断是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了原有疾病没有的症状,如高血压病人用药后出现了咳嗽、糖尿病人用药后出现了皮疹等,应怀疑是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应向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员咨询或到医院就诊,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结合该药品在国内外引起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过去、现在所患疾病、所用药物的情况,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情况等进行判断,必要时也要作一些化验检查,认真进行鉴别,才能下结论。

  19.常用的抗感冒药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么?

  常用的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其中经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阿司匹林,对胃肠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可能引起胃肠粘膜溃疡甚至出血,还有些患者对抗感冒药中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敏,服用后会出现皮疹、哮喘等症状,因此,对于抗感冒药在服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旦有不适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20.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答:不能这样认为。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的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

  21.许多人治病时,好几种药一起吃,这样好不好?

  答: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品,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的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引起重视。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应该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22.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答: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如法炮制等。严格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组方不合理,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很多,应该引起重视。

  23.药品不良反应为什么不可预测 ?

  答:药品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可预测的原因。

  24.为什么有的人以前对某种药品不过敏,后来却过敏了?

  答:人体原来没有接触过某种药品,体内没有对这种药品的抗体,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接触过这种药品后,身体里有了抗体,再遇到这种药品,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另外,有些人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对药品里的杂质、辅料、添加剂过敏。不同厂家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不同的辅料、添加剂,产品的杂质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原来不过敏、后来过敏”的情况。

  25.价格贵的药是否更安全有效 ?

  答: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各种因素,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 或毒性 ) 和治病的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是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26.是否可以说新药一定比老药更安全有效 ?

  答: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它成为一个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有时候一个药品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老药差不多,但是因为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等也可能被批准为一个新药。由于新药在临床应用人群少,更需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我国要求在新药监测期内(3-5年)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只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7.是不是非处方药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答: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不良反应比较少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互动交流
    

COPY 2011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6号院1号楼
京ICP备190530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120号
网站标识码:1100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