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秋季腹泻病人数上升较多。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药治疗,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会自然止泻。但是当严重呕吐腹泻时,如果补液不及时,小儿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需及时进行诊治。而诊治一定对症论治,切忌滥用抗菌药物。
1.致病菌所致腹泻
小儿细菌性痢疾又简称菌痢,症状常见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严重时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无脉象,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患儿不但没有腹泻,有时还可能会便秘。这种发病症状和脑膜炎、败血症很难区别。1岁以内的婴儿菌痢症状往往不典型,表现无热或低热,每天排3-5次水样大便,易误诊为消化不良。
对于致病菌所致的小儿腹泻,通过观察粪便外观或镜检提示为肠道侵袭性损害者,针对病原体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并口服复方新诺明、大蒜素、黄连素或庆大霉素等药物, 待大便培养及药敏结果出来后再作适当调整。
2.病毒所致腹泻
病毒(多为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份,9月份是发病高峰,又称秋季腹泻,多见于营养良好的6-18个月的婴儿。秋季腹泻起病急,体温升高在38-40摄氏度之间,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天就有腹泻。大便像米汤或蛋花汤一样,有少量粘液。由于大便量多,因此病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小儿有严重口渴感和哭闹不安等现象。
针对病毒所致的感染性腹泻,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常用蒙脱石散,结合解痉药及中成药,再与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联合使用。蒙脱石散是胃肠道黏膜保护剂,会在胃肠道形成一层保护膜,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间隔1-2个小时,最好推荐在饭前1-2个小时服用。在蒙脱石散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用量问题,如若过量会产生便秘的副作用。
此外,对于胃肠道菌群紊乱,目前临床上还常用微生态制剂,如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地衣芽孢杆菌颗粒、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且疗效显著。该类微生态药物通过调整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及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 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3.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有糖原性腹泻(包括原发性乳糖不耐受、肠炎后继发乳糖不耐受)、过敏性腹泻等。一般情况的非感染性腹泻通过给予补液、解痉, 再配合蒙脱石散的物理吸附、固定作用即可取得安全有效的疗效。
所以,对于儿童秋季腹泻应辨清病因,对症治疗,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通常情况下大肠里面存在着大量细菌,这些细菌的存在是人体生存所必需的。发生非细菌感染的腹泻时,如果不恰当地用了抗菌药物,必然影响体内正常菌群。抗菌药物长期应用可造成二重感染、耐药菌的产生,也会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